我不知道现在的启蒙教育还是不是像我小时候那样?
——老师会说,要勤于动脑,向自己提问题,然后根据问题去思考得出答案;
——会问问题的小盆友是积极好学的小盆友;
——会推荐小盆友们阅读《十万个为什么》
不管是或者不是,我都觉得我的启蒙老师说的没有错,就像我觉得做一个“五讲四美”的人依然满足国家对我们的要求一样——没错的。
只是随着我们的长大,我们大部分人也慢慢学会了改变问问题的方式,已经很少问自己“为什么”了,更多的是问“怎么样”?
这种改变,在我看来,是非常符合自然规律的表现,因为我们对外界的认知,相比于童年时代已经足够丰满,我们对于“为什么”的追问,也不再像哲科思维学家那样近切;相对于真相和本质,早已融入社会竞争体系、习惯规则思维的我们,更迫切地,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问题的设定,我们要解决问题就需要做点什么?还能多做点什么?而不是一昧地问“我为什么要做?”“我为什么没做?”
我想,从某种意义上说,问问题方式的改变是个人成长到一定程度、拥有成熟“社会人”思维的标志。
我曾经碰上过一个典型的例子:两年前有一位原单位的同事来到读书会,强烈要求加入我们。我们问其原因,答曰:我要成长,我要蜕变,和爱学习爱成长的人在一起,可以加速我的成长。
无论是动机还是理由,她的说辞我们竟无以反驳,好吧,那就一起来快乐的成长吧。
只是没想到这一草率的决定,到最后应验上了一句经典台词——我只猜对了开头……
两年来,这个小伙伴拼尽了全力。
——读书会发起“书课”的学习排名,引导网上学习,主抓业务的小伙伴成长很快,被封为神级学霸,这位小伙伴心热了,叫着喊着要一起干。结果学霸一个月完成学习12个课程的时候,她几乎没完整学完一个课。
总结会上,她苦恼极了,问学霸 “为什么你能学这么多啊?为什么我就学不了?”
学霸回答:没什么啊,每天学一点;洗碗时听书学一点,摘菜时看书学一点,陪娃做作业的时候,上网学一点……
“哎呀,我家的娃要是有你家的娃这么好带就好咯。为什么我家的娃这么难带?”
——读书会另一位后加入的伙伴,短短半年时间,影响了几十个人跟着加入读书会学习,被表扬。
这位小伙伴又心热了,问后加入的小伙伴
“为什么你和别人沟通那么轻松?为什么你的分享可以这么从容?”
后进的小伙伴回答:没什么啊,我就是觉得读书学习是个好事情,是好事情就和别人说咯,反正别人来不来是别人的决定,我只管说我看到的好处。
“哎呀,我的性格和你真的没法比,我就是不敢和别人说,感觉分享压力很大,怕被别人说我别有目的。为什么我练不成你这样的性格?”
——对于加入007写作社群,记得我们在影响这位小伙伴的时候,这位小伙伴百般犹豫,万般不情愿。
问其原因,她回答:“我和你们不一样,你们那么牛,东西都写不完,我是个特别简单的人,每周写一篇都不知道要输出什么。为什么你们有这么多可写的,而我却没有呢?”
起初,我们还都不厌其烦,耐心地帮她分析找答案,希望能给她提点建议、帮助到她。
后来发现,不对!这简直是个不可完成的任务!
不为什么,就因为我们永远被她圈在“为什么”的问题里,永远到不了给建议、“能做点什么”的那一步。
比如和学霸的对话,按规律,她在问完“为什么我家的娃这么难带?”之后,会接着问“为什么我的耐心怎么少?”、“为什么我老公总是不理解我?”……
比如和爱分享的伙伴之间的对话,按规律,她在问完“为什么我就是练不成你这样的性格?”之后,会接着问“为什么你被别人误会了,还不伤心?”、“为什么你的自信心这么强大?”……
还比如对于007写作,按规律,她在问完“为什么你们有这么多可写的,而我却没有呢?”之后,还会接着问“为什么你们有这么深的感悟?”、“为什么你们一个点能写出这么多文字?”……
经过两年的挣扎,这位小伙伴最终选择退出了读书会。我们没有劝婉,尊重并支持了她的决定。因为我们知道,她对自己的终极问题,最后的最后只会是——为什么我有这么多“为什么”的问题?
倘若找不到她认为最根本最底层的答案,相信她就不会停止思考,也不会迈出下一步。而有趣的是,我们越位代她“认为”的成长,恰恰是在“下一步”里——如果是这样,我们能为此做些什么。
这位小伙伴错了吗?我觉得没错!这位小伙伴想要的,无非是努力寻找答案,期望只要找到了根源,就能从底层出发,焕发改变。
如果说一定有什么错了的话,我认为不过是错在问问题的方式。
总结一句话,有人说:成长就是改变原来的自己。那么,如果非得用问问题来换成长的话,我想,问“要成长,我还能做点什么?”会比问“为什么成长就要做点什么?”更有意义。
从问问题开始改变自己,是换取成长的一个有用方式。
别问我为什么,认同并点赞就对了,你敢试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