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见过很多所谓的成功人士,每次聊天,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和理想能聊一整天,但是一聊到家人和小孩,他们就开始没话说了。因为太忙了,根本没时间陪家人,他们觉得这是成功的牺牲。在我看来,如果连陪家人孩子的时间都没有,那你算不上成功。《穷爸爸、富爸爸》里就有一句,所谓成功,就是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小孩。中国的文化很奇怪,强调传宗接代是一种责任,但是从来不强调陪伴孩子。所以我之前为什么说不要随便生孩子,生孩子简单,养孩子才是需要考虑的重点。在中国,不负责的父母舆论环境真是太宽松了,以工作忙为由,把孩子堂而皇之推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这是不对的。畅销了好几年的育儿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有句话我深刻认同:不亲自带自己的孩子就是渎职。
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
知乎上曾有个问题: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有人回答道:
最好的教育,不是来自于顶级的教育机构,而是来自于父母。
它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来自于父母的陪伴。
香港第一位女特首林郑月娥,她的两个儿子学业有成,均毕业于剑桥大学。
她曾在接受专访时说:“我两个孩子小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请一个工人,煮饭什么事都是我亲自做,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孩子要感觉到妈妈是照顾他们的。”
在她眼里,孩子年幼时的陪伴格外重要。
她会亲力亲为照顾两个孩子,为他们下厨煮饭。政务繁忙,她会尽可能地推掉不必要的活动,只为了按时回家陪孩子吃晚饭。
甚至为了照顾孩子,她自愿申请降职,调去伦敦办事处工作。
她说,要让孩子知道,妈妈把他们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孩子小时候,最需要来自父母的爱和陪伴。
幼时缺少父母的陪伴,影响的是孩子一生。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把出生第一天的小猴子和母亲分开,之后的半年时间和两个母亲在一起——铁丝妈妈和布料妈妈。铁丝妈妈的胸前挂着奶瓶,布料妈妈没有。
心理学家发现,虽然小猴子和铁丝妈妈在一起时能喝到奶,但它们宁愿不喝奶,也要和布料妈妈待在一起。因为布料妈妈,能带给小猴子身体的接触与陪伴。
但即使是这样,这些小猴子在长大回到猴群时,都会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孤僻不愿与其他人接近。
心理学家说,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和玩耍,缺一不可。
在婴幼儿时期,是给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时期。当父母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陪伴,孩子才会觉得自己是安全的。
孩子小时候,最需要来自父母的爱和陪伴。
在爱与陪伴下长大的孩子,长大后一定是幸福的。
当他一个人面对世界时,即使有再多挫折,困难,内心也有足够的力量抵挡风雨,即使外面的世界天昏地暗,他也能在心里为自己点一盏灯。
但孩子长大成人,仿佛就在一瞬间,父母的陪伴是有有效期限的。
龙应台在文章《做父母也有“有效期”,最不该偷懒那十年》里写到:
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
“过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10年前来得有效了。
我们工作,赚钱,无非就是想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更优质的生活环境。
但是,出色的孩子都是父母陪伴出来的。
父母前半生的陪伴,换来的是孩子一生的优秀。
陪伴孩子从来都不是时间问题,而是价值排序的问题。
刚又在戛纳惊艳了一把全世界的章子怡说:“工作永远做不完,但是做妈妈是一辈子的事情”。
这个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的国际明星,在有了女儿之后,每天工作的第一排序不是拍电影,而是陪伴女儿。
曾看过一个故事,有人问心理医生李子勋:“我女儿今年2岁,她爸爸经常出差,回来的时候想抱女儿,女儿会说不要爸爸。请问发生这种事情,我如何教育我的女儿?”
李子勋回答:“干嘛要教育孩子,这是父亲应该承受的。”
很多父亲把99%的时间给了工作,只留1%的时间给女儿,即使陪伴的时候也都在忙着工作,就必须要承担这种时间分配的结果。与此同时,他也是在为自己选择一个身份:
他更愿意成为一个事业有成的人,而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许多人都对家人和子女说过这样的话:“我辛辛苦苦赚钱,还不是为了你们吗?”
这句话就是个十足的谎言。因为你一定会看到这样的人,宁可把时间花在打牌、喝酒、聚会、玩游戏这些事上,也不会去陪伴孩子。
好的陪伴,是精神上的富养。
很多父母总是误认为,陪伴就是给孩子好吃的、好玩的,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
其实对孩子来说,好的陪伴不是物质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富养。
精神上的贫瘠,带来的是孩子一生的匮乏感。
心理咨询师李雪曾经讲过一个故事:
一位全职妈妈的儿子,内向胆小,见人从不打招呼,也不愿意跟人分享零食或者玩具。因为长期限制吃巧克力,儿子对巧克力呈现出成瘾般的痴迷。
后来妈妈自省,决定彻底放开限制,去香港买了一旅行箱巧克力。孩子开始不敢相信,问妈妈:“这些都是给我的吗?”
妈妈确认说:“这都是给你的,你想怎么吃怎么吃。”
结果孩子一路主动跟出租车司机聊天,电梯里见人就招呼,主动分享,单纯快乐得像小麻雀。
一箱巧克力,就给孩子带来天堂般的快乐,充沛的能量流动。对孩子来说,快乐不在于价格标签,而是被父母充分的看见和回应。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那样:“如果我能吃2块巧克力,而你愿意给我10块,剩下的8块都在说:我爱你。”
所谓富养,不是给孩子买最贵的玩具,最高档的衣服,请最好的家教,然后告诉他:“爸爸妈妈养你很辛苦。” 而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孩子最好的,然后告诉他:“你值得。”
孩子不是成年人,他们尚不懂得生活的艰辛与辛酸,反复强调物质与金钱来之不易,他们只会觉得愧疚。在爱的滋养里,他们才能活得更自在更快乐。
好的陪伴,不是单纯的物质满足,是从精神上富养孩子。
好的陪伴,是一起成长。
17年,董卿接受央视《面对面》采访。
初为人母,她生活中所有的时间,都被孩子占据,变得琐碎又平庸。她不想孩子的世界只有她,也不想自己的世界只有孩子,因此努力地追寻着平衡。
是每天忙于屎尿屁,低质量地陪在孩子身边,还是继续寻求自我成长,来更好地陪伴着孩子呢?
这个问题,困扰着董卿。
直到朋友的一句话,点醒了她:
“其实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为了让孩子在未来真正懂得的生活,对自己有爱有尊敬,她拒绝成为一个每天围着孩子打转的人,而是选择成为一个优秀的妈妈。
她笑着说:“我要继续成长,我不想因为她变得止步不前了。”
父母陪着孩子长大,孩子同样在影响着父母。他们让我们对人生的理解更丰满、更完整,带着全新的心情和心态,去开启人生的新阶段。
还认识一位单亲妈妈,独自抚养孩子长大。
她很少讲什么大道理,一直用行动影响着孩子。
为了让孩子爱上阅读,她每周定时带着孩子去图书馆看书;
为了让孩子身体健康,她每天抽出十几分钟,带着孩子出门跑步;
为了让孩子多见世面,她还会定期带着孩子出门旅行,两个人走了十来个城市。
她说,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就像自己开启了新的成长。
其实最好的陪伴,是成为孩子的榜样,陪同孩子一起成长。
世界正在偷偷惩罚那些不陪孩子的父母。
有太多的父母,不懂得如何陪伴教育孩子。
在他们眼里,将孩子生下来,已经是天大的恩惠。
我小时候,见过每天打麻将,躲在家里啃老的成年人,他们教育孩子时,最常说的话是:“你爹妈这辈子算完了,你要争气。”
而这些说自己完了的爹妈,还不到四十岁。
很多父母,将自己的人生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然而,当你选择放弃自己时,孩子同样会放弃自我。
更可悲的是,那些从不肯花时间陪孩子的父母。
我的表妹一家,我舅舅是个大学教授,特别热爱科研,每天不是带学生就是泡实验室。
每次表妹跑过去说,爸爸能不能和我玩一会,舅舅就会说:“自己玩去。”
而表妹,小时候还和表舅撒个娇,长大了,越来越叛逆。舅舅让她干嘛她一定反着来。不学习,谈恋爱,谁都管教不了。
舅舅气得要死,说她不争气,给家里丢脸。
而表妹总是说:“你都不管我,有什么资格说我!”
结果,一个教授的女儿,没考上大学,在最需要学习的高中几年,每天都把时间和脑子用在怎么和她爸吵架上了。
她把自己的人生,过得一塌糊涂,只是因为幼时没能得到父母有效的爱与陪伴。
现在的舅舅,已经年入古稀。前段时间我去看他,他拉着我老公的手说:“以后要有了孩子,一定要好好爱她,陪她长大,千万别走我的老路。”
老天正在惩罚那些没能好好陪伴孩子的父母。
所谓成功,是学会陪伴自己的孩子。
《穷爸爸、富爸爸》一书里有句话:
“所谓成功,就是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小孩。”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被称为“世界上最忙的爸爸”。
为了能与两个孩子一起吃晚饭,他会放下公务离开总统办公室;
为了让玛丽娅爱上阅读,他给孩子大声朗读《哈利·波特》;
为了陪女儿做些平凡的事,他独自带着孩子去人多的街区散步。
最让奥巴马自豪的一件事是,并不是成为美国总统,而是在长达21个月的美国总统竞选中,他没有错过任何一次女儿的家长会。
资深传媒人杨澜,再忙再累,她都会抽时间和孩子们一起玩拼图、讲故事、看电影。
她是孩子钢琴学校里出勤率最高的家长之一,甚至在儿子八岁之前,陪着他游历了十五个国家。
所谓的忙碌,不过是借口。
如果你能把陪伴孩子有计划性地纳入每天的排期,再忙的父母,也会是好父母。
就像哈佛心理学教授吉尔博特说的那段话:“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颜如晶在《奇葩说》中曾经说过:
“孩子的人生是一部连续剧,从第1集到20集,他会慢慢地变。你不看,然后问我,现在演到哪里了,我怎么告诉你,演到哪里了。
父母们不要等到老了,才想着补孩子人生的这部剧,这时候已经太晚了。
错过孩子成长的时光是永远补不回来的。”
孩子的成长稍纵即逝,要在有限的时间,力所能及地给予孩子一个高质量的陪伴。
著名女明星章子怡说道:
“陪伴不是说今天有两个小时跟孩子在一起就是陪伴,这个陪伴的时间要很有价值和意义——到底这两个小时跟孩子之间做什么、互动什么、交流什么。陪伴需要有心,你为孩子做什么,哪怕这个主题很小,但是你在用心的创造。”
而陪伴孩子,从来不是只有固定解法。
每个人的工作特性或兴趣爱好,本身就是陪伴孩子的“妙招”。
章子怡就分享了一些带着醒醒工作的照片,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她说,在场合允许的情况下,自己一定会带着醒醒一起工作。
刚刚斩获最佳女主角,依然陪着孩子讲睡前故事:
和孩子分享自己得奖时的荣耀:
带着孩子一起读剧本、画画:
和7个月大的孩子一起拍杂志:
或许我们,同样能找到更适合自己与孩子相处模式,来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父母给予孩子的一切,从来没有最好之分,更适合的才是最重要的。
温纯与善良,是宝宝带给我们的强大力量。
而更适合的爱,才是我们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