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学习关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防御机制之二反向形成。
那么,什么是反向形成呢?也就是说反向形成的定义是什么?
百度一下就知道:人有时心中讨厌或憎恨一个人,但在表面上却又对此人十分热情和关心;有时心里喜欢一个人,表面上却异常冷淡。无意识的冲动在意识层面上向相反方向发展,人的外表行为或情感表现与其内心的动机欲望完全相反,在心理学上称为反向形成或反向作用、反向行为、矫枉过正,是心理防御机制之一。
那么,关于反向形成在生活中有哪些例子可以参考一下呢?
记着晚上睡前半小时刷抖音的时候,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很漂亮的小姐姐在讲故事。说的是她父亲是一家公司的老板,但是对女儿要求很高。后来,女儿大学毕业的时候,要去父亲的公司实习。父亲同意了,但是提出一个要求,就是在公司项目部实习的时候,不允许告诉别人自己是公司老板的女儿。女儿答应了,然后就一直工作下去。后来,一次在家里吃饭的时候,女儿给父亲告状:一个办公室的财务总监好像对她看不惯,总是欺负她。女儿气鼓鼓的,要求父亲主持公道。父亲听后未发一言,只是让女儿吃完饭把家里的礼品带回去给同事,尤其是那个财务总监。女儿气不过,但是不敢违抗父亲的命令,只得违心去做。结果,又过了一周,再次家里吃饭的时候,父亲问起来,才知道女儿和那位财务总监已经成了朋友了。女儿说爸爸让我送礼给她,无非就是搞好关系。都在一个办公室上班,团结一致。再有,她攻击我,其实就是对新人不太友好。而我呢,除了给她送礼物,还不断地夸她。努力的向她学习,满足了她的心愿,于是,反过来她也接纳了我,我们终于成为朋友了。这个例子,就是典型的反向形成。
尽管心里不舒服。但是,为了在职场中打拼,为了一个办公室的人际关系,做为职场新人的女儿放下自己感情上的成见,努力去争取那位同事的理解,做出和自己内在相反的事情。结果,取得了意象不到的成果。
反向形成主要表现的是性格,一个人的性格主要是受家庭的影响,比如说:一个婴儿从小就失去了母亲,那么他的人生性格,内心一定是孤僻的,但是这种人以后也是比较适应社会的。所谓有失必有得,失去了并不一定是坏事,得到了也不一定是好事,就是因为人的思想进化的相对高等,所以才会造成对社会应变能力的加强。
反向行成,如使用适当,可帮助人在生活上之适应;但如过度使用,不断压抑自己心中的欲望或动机,且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轻者不敢面对自己,而活得很辛苦、很孤独,过度使用将形成严重心理困扰。在很多精神病患者身上,常可见此种防卫机制被过度使用。
所以,对于任何一种防御机制来说,都有它们自己的使用范围。一定要适度为之,方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