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一些分享课,课后总会请学员提问,问题大多数是迷茫、不知如何下手,采铜老师昨日分享的课程,从7个方面为我们指点迷津。
01 多做长半衰期的事情
我们学过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多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半衰期理论结合四象限法更容易理解。
比如玩保卫萝卜3,属于低价值、短半衰期的事情,就是当时觉得很兴奋,但是玩完之后就觉得很空虚、很焦躁;比如练字这事,一天练习5-15分钟,可能我练上十天半个月并没有太大效果,但这是长半衰期的事情,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
并不是说我们完全不做短半衰期的时期,只不过它不应该是我们生活的重心。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到底在做什么、要追求什么,才能作出让自己未来不后悔的选择。
那我们选择做些什么呢?采铜老师说“输出是最好的学习”,不管我们是听课、读书还是参加活动,有一个输出不仅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还能够在输出过程中丰富和完善。比如我们在简书写作,写出自己的感想或者学习总结,都是不错的输出方式,也是在做长半衰期的事情。
写作的过程会与其他人建立联系,认识读书、写作、创建个人品牌其他方面的专家,并通过交流,再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02 识别隐含假设
当我们陷于某个人生困局时,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外界的客观事实,还有我们过不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这些东西会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从而闲置了思考的角度和范围。其结果是,我们通常只是在两三个“可见选项”中去做决定,而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比如把汽车进不了车库,就稍微高那么一点点,咱们一般都会想着把车库门扩高一点,往往想不到还可以把轮胎放点气。
前几天分享@三月巢北 的故事,有朋友后台留言说,她是不是家里有条件啊,她是不是比我聪明啊,她是不是比我有更多资源和人脉啊,她做得到我做不到啊。这里也包含一种“隐含假设”,就是看不见自己的潜力,太容易用过去的没做到断言未来的做不到。
03 用问题筛选信息
现在互联网上的信息太多了,在简书上,每天首页投稿、想法、上班那些事儿等各个栏目的文章更新量非常大,我们会不知道先读哪一篇,多读哪个主题的文章。
其实这个问题答案已经在里面了:你对什么有困惑,就拿着这个问题去寻求答案!
想读的书太多时,我拎出一条线,有点类似采铜老师推荐的“深度+广度学习法”
从广度上,我会读时间管理、阅读方法、整理方法、沟通技巧等方面的书;深度上,我会根据每个主题的图书多选几个作者的作品,然后记录下每天的阅读和输出情况。上图是我常用的记录模板。
04 寻找阶梯式挑战
在之前学习@易仁永澄 老师的课程中,也听过阶梯式挑战的方法,把这个方法用于个人品牌实现路径,还是蛮好用的,拿简书写作举个例子。
10分:……持续精进
8分:出版自己的图书
7分:简书签约作者
6分:各位主编大人的一致认可 粉丝及喜欢数达标
5分:2000粉丝 6000喜欢
4分:1000粉丝 3000喜欢
3分:500粉丝 1500喜欢
2分:我
05 最佳范例对比法
@剽悍一只猫 老师在一次分享课中也提到过“模仿”的力量,采铜老师提出的“最佳范例对比法”指出要精选“最佳范例”。
我把这个方法用于简书写作上,模仿一些比较牛的作者的文章,我先只看她的文章主题,然后我也写一篇,再对比分析各方面差距,然后再针对性的学习。
06 用潜意识获得创意
对于“用潜意识获得创意”,我的理解就是尽可能的让头脑保持简单。以前成功学流行最广的一句话就是“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往前冲”,这里说的头脑简单,是指不要想太多杂念,不要顾虑太多。这种方法非常适合寻找创意点子。
比如我们团队在头脑风暴一篇品牌公众号文章时,既要推广产品,又得结合时事热点,还得切中用户喜好,如果我们想太多用户到底会不会来,会不会奔着奖品来, 会不会流失等等后续的问题,那肯定会抑制创意的产生。
创意是要不考虑一切杂念的各种天马行空,而可行性分析应该出现在方案讨论阶段。
07 领域交叉显独特
比如一本都是文字的书,我们就不喜欢读,如果稍微配点图效果就好很多,如果配点手绘风的图,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那就更好了。所以会画画的作家显得更独特。
现在我跟朋友沟通,尽量不打字而是发语音,因为很多朋友说我声音好听,那我如果把自己写的文章录成音频是不是更独特一些?
我是简书筝小钱,带娃/带团队/写作/烘焙全能型时间管理超人,30天加油计划发起者、倡导者,百日百书分享行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