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78回,写晴雯的死:
“晴雯姐姐直着脖子叫了一夜,今日早起就闭了眼,住了口,世事不知,也出不得一声儿,只有倒气的分儿了。”
宝玉忙道:“一夜叫的是谁?”小丫头子说:“一夜叫的是娘。”
年少时期,读到这一段,不明白,为什么,她死前没有喊宝玉,而是叫了一夜的“娘”。
如今,再读这一段,我终于明白了。
晴雯是一个身世可怜的人,10岁的时候,被赖大买回家做奴婢。
赖妈妈是贾政的奶娘,带着晴雯到了贾府,贾母一眼就看上了晴雯,觉得这个丫头姿色过人,聪明伶俐,就把她留在身边悉心调教。
晴雯长得风流灵巧,眉眼儿有点像林黛玉,口齿伶俐,针线活特别好。11岁的时候,被贾母送到了宝玉的身边。
晴雯在宝玉身边,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没有家的小奴婢,真心的把怡红院当成了自己的家。
宝玉捂热晴雯冻得冰凉的手,宝玉为发烧的晴雯请大夫熬药,纵容晴雯撕扇子取乐。宝玉把晴雯宠成“大小姐”。
晴雯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宝玉赴舅舅寿宴上穿的俄罗斯雀金裘,不防后襟子上烧了指顶大的小眼,因天晚找不到懂行的裁缝。
晴雯顾不上病,亲自动手一针一线织补,直至天快亮时才补好了。
然而,晴雯因为生得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直来直去的性格,在贾府得罪了不少人。
王夫人有一次进园,正碰到晴雯骂小丫头,王夫人心里很看不上她那狂妄的样子,因为冒犯了王夫人。
抄检大观园,王夫人在晴雯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情况下,从炕上拉下来,硬给撵了出去。
宝玉偷偷去看望她,给她倒了一碗茶。茶杯油腻腻的,晴雯拿起来一饮而尽。
晴雯左手上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齐根铰下,给宝玉珍藏。二人互换贴身旧袄儿。
次日未正二刻,晴雯夭亡,年仅十六岁。临死前一夜,叫了一夜的“娘”。
宝玉听到下面的丫头说到这一段,不相信,另一个丫头,撒了善意的谎言,告诉宝玉,晴雯死后做了芙蓉花神,宝玉便作了篇长长的《芙蓉女儿诔》寄托哀思。
晴雯,为什么死前喊了一夜的“娘”?
晴雯十岁就进了贾府,她根本不记得自己的母亲是谁,也从未向身边的人表达过对母亲的思念。
纵然没有父母、身为奴婢,晴雯从未怨天尤人,甚至比他人表现得更加独立、能干、泼辣,如生机勃勃的植物向着太阳疯长。
在宝玉心里,晴雯从小被卖到贾府,身边没有亲人,自己就是晴雯最亲的人。而且晴雯和他的关系也超过了普通朋友。
可是十几岁的宝玉忽略了一个问题,一个从小没有父母,不代表她就会忘掉父母。
《史记》里有段话: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者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
一个在世界上能得到最无私的爱,必然来自于父母。
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多或少都会掺杂些其他东西。
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漂亮还是丑陋,父母永远都是爱你的。
当一个人在濒临死亡的时候,他最想回到的应该就是,母亲温暖安全的怀抱,回到生命最初始的地方。
宝玉是一个贵公子,不明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可想而知,作者曹雪芹肯定经历过生死离别,才会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方式来写晴雯的死。
晴雯躺在破席上奄奄一息时,她会想到自己的依靠不是贾府,也不是宝玉,她唯一的依靠是自己那个没有记忆的娘。
那一声声的呼喊,包含着晴雯所有的无助、委屈和不甘。
只有真正理解了人的一生、理解了死亡,才能写出这样贴近人性之真实的文字。
-end-
后记:
我父亲最后是在奶奶身边去世的,去世前最后一刻,他喊了一声“妈”。
我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此事,觉得遗憾和愤怒。为什么他没有给我遗言?没有跟我告别?
如今,我再读《红楼梦》的晴雯之死,终于理解了曹公,也对过去释然了。
人到了弥留之际,独自面对死亡,仿佛孤身走向无边无际的黑暗,不知是否有来世,不知前方等待着的是什么。
此时,人仿佛变回了脆弱的婴儿,本能地渴求着母亲的庇护。妻子、子女都是人生命中的匆匆过客。
所以,活着的时候,夫妻尽量的幸福、子女尽力的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