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霍金的《大设计》中,他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在弯曲鱼缸里的金鱼眼中看到的世界,和我们观察到的世界,哪一个更为真实?
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无限地延伸:一只猫看到的世界和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哪个更为真实?如果存在文明程度更高的外星生物,他们看到的世界和我们看到的世界,哪一个更为真实?你眼中的世界和我眼中的世界,哪个更真实?
面对这一问题,我想首先分享我的观点:在这个宇宙中,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现实、不同的真实,因此不存在哪一个比哪一个更真实。让我们以一些例子来说明。
蝙蝠,这种动物利用超声波进行回声定位,通过发出高频声音,然后侦听这些声音的反射,蝙蝠能够在黑暗中精确地定位并捕获飞行中的昆虫;
许多鸟类,如鸽子,拥有磁感,这使它们能够感知地球的磁场并用于导航;
鲨鱼,他们能够感知到水中微弱的电场变化,这帮助他们定位猎物,甚至猎物的心跳也无法逃脱鲨鱼的感知。
对于蝙蝠来说,超声波就是它们的真实;对于鸟类来说,磁场就是他们的真实;对于鲨鱼来说,电场就是他们的真实。
人类,也有属于自己的真实。以人类的感观为例:
视觉:人眼能够感知光谱中的特定波长范围,即从红色到紫色。然而,像紫外线和红外线这样的光是我们无法看见的;
听觉:人类的听觉系统能够感知频率在大约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的声音;
触觉:在感知压力方面,人的手指尖对于重量的感知可以精确到大约0.02克,在痛觉阈值方面,根据研究,人体皮肤对针刺的痛觉阈值大约在10毫牛顿,在温度感觉方面,人类的皮肤在舒适温度范围(约20到35摄氏度)内,可以感知到大约0.02到0.07摄氏度的温度变化;
嗅觉:人可以检测到多达1万种以上不同的气味分子;
味觉:人类对基本味道(甜、咸、酸、苦和鲜)的感知阈值各不相同。
这些都是我们人类能够感受的真实。
然后我们再看看霍金是如何解释真实这一概念的。他提出了模型论的观点,认为我们通过建立预测模型来认识我们所在的世界。如果存在两个都和观测相符的模型,正如金鱼的图像和我们的图像,那么人们不能说这一个比另一个更真实。在所考虑的情况下,哪个模型更方便,我们就使用哪个。
真实的度量体现在模型的预测能力。例如,“日心说”比“地心说”更真实,是因为其预测能力更强;“相对论”比“牛顿力学”更真实,也是因为它的预测能力更强。
冯·诺依曼有一种观点可以很好地概括上述的理论:科学的任务不是提供对现象的直观解释,而是提供能够准确预测现象的模型。
我们的大脑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世界建模器,为了生存,大脑将世界的各种信息进行了转化,比如将光信号转换为视觉,将空气振动转换为听觉,将温度和机械压力转换为触觉。这种理解方式帮助我们解决了大多数问题,因此我们很少去考虑真实性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会用“预测模型”这种词汇来进行交流,而是会用理由、看法、观念、原因等词汇。哪个看法是对的?本质上就看谁的预测能力更强。
以一个直接的例子来说,如果有两位基金经理,我们要判断谁的观点更有道理,就要看谁的预测能力更强。预测能力更强的人,能够更好地规避风险,获得更多的利润。
去考察哪一种说法有道理意味着需要花时间去观察这个说法的预测结果和观测是否相符,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么大的耐心,因此我们会常常陷入认为一个问题下的各种答案都有道理的困境中。
我们经常在世界的观察和理解上发生冲突和分歧,但这并不是因为世界的真实性有所改变,而是因为我们的观察和理解都是基于我们自身的经验、知识、信念和预期,而这些因素都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我们也需要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鱼缸”,都有自己独特的观察和理解。我们需要尊重和接受他人的观察和理解,并有耐心去检验它们,同时也需要不断地扩大我们自己的“鱼缸”,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我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