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书评之前,我们总是不可避免地要谈到读书。可以说,一个人能不能写出优质的书评,和他的阅读质量有关。一个擅长阅读的人,能够在同一本书中,读出很多读者无法看到的东西。这种功夫绝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成的,它需要长期的积淀。
读书,原本对于读书人来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可是,渐渐地,人们开始不满足于缓慢地阅读,更多的人开始迷恋于快速阅读。一目十行还不够,还有人想要一目几十行,甚至百行、千行。
有人很骄傲地说:“我读书多,平均一天一本,有的时候,一天两三本。”还有人说:“那算啥!我半个小时看一本。”这样的阅读成果,引来众人膜拜,很多人把这样读书的人,捧为大神。诚然如此,有的人,确实能够做到快速地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书中的知识。那些人,能够成为读书这个行为的主人,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有着丰厚的知识积淀。
我们向他人学习,不能断章取义。读书速度倒是其次,最重要的应该是:对书籍的理解。
要想写出一篇优质的书评,就要扎扎实实,在阅读的过程中下苦功夫。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简书“读书”专题的关注人数已超过3百万人,在简书所有专题中排名第一。这个专题大多以书评和书单为主。之所以“读书”专题如此受追捧,原因之一在于,书评文,和其它类型的文章相比,门槛相对较低,只要是能识字,会下笔的,基本上都能倒腾出一篇来。
在简书看过的书评,已经不下几百篇;自己写的,大约也有几十篇了。在此,谈一谈个人对书评的理解。在我看来,写书评,如果非要分个等级的话,大约可以从下至上地分为这么几个层次。
第一层:酱油级
这类书评,总体来说,表现得很“随性”,想到哪写到哪,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具体来说,有几种类型。
第一种,像生活随笔,会东拉西扯一些和作品关系不大的的事情。比如花了多少天看了这本书啊,今天天气怎么样啊,看书的同时还泡了杯茶,拍了张美美的照片发到朋友圈啊,等等。
第二种,像小学生日记。记得小时候的日记里,很多时候都会以“今天玩得好开心,我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做结尾。在这类书评里,同样会有大量的直接的、简单的心理描写。比如“看完了这本书,觉得真心好看,强烈推荐”、“作者的这番表达,让我不禁会心一笑”、“读得很压抑,有想哭的感觉”、“我捧着书,45度角仰望天空,泪流满面”……等等。
第三种,像给作者写家谱。曾经看过一篇写张爱玲小说的书评,书本身没写多少,倒是把张爱玲的个人身世从头到尾撸了一遍。而且撸得很直白,就好像把百科上的内容复述了一遍一样。
第四种,像是好词好句摘录本。几个月前在简书上看过一篇热文,几万的阅读量,通篇都是各本书里的好句子,没有原创的内容,竟然也能拿到几千个赞。但不管赞的数量有多少,也只是酱油级。
第二层:入门级
这一层的书评文,至少从表面上看,已经是有模有样的了。
首先,文章里出现了结构,学院派的总分总结构,或是用小数字分段的结构,仅从视觉效果上来看,已经没什么随性的特点了。
其次,感想不再是整体的模糊而笼统的情绪表达,而可以基于书的内容,更为精准地推导出来。比如书的那部分指向了压抑,哪部分情绪转折,又显露出了积极。
再次,对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并总结出来,并表达自己的感想,能对作者的一些基本写作技巧、修辞手法和表层思想做一些点评。
这一层级的书评,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介绍原文的部分在书评中所占篇幅较大。有的书评洋洋洒洒数千字,看下来的感觉,是从头到尾被剧透一脸。而作者本身的思考寥寥。如果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介绍,让没读过这书的同学能产生兴趣,去把这书买来,分享一下自己读书时的快感的话,可以参考出版社和各大网站的书籍介绍的写法,那些“安利”文,是很好的范本。但个人认为,这样的书评,商业味太重,立场也不客观,并无多少参考意义。
第二,归纳总结的简单而直接,像是高中课堂上的概括段落大意。这种类型的书评在工具类、致用类书中很泛滥,作者只是纯粹的文字搬运工而已,并不产生附加价值。
第三,套路化过于明显。我见过一些点赞数和粉丝数都不低的作者,基本上书评都是七八个小段,每段写一部分原文的概要,再加上自己零散的一些感想,标粗。其实感想如果浮于表面,书评如果需要靠套路来支撑,那不管标得再粗,也价值不大。
对于来简书写作的大部分作者来说,跨越第一层,进入第二层,并不是什么难事。但第二层像是个魅惑的泥沼,一踩进来,就容易陷在里面,驻足不前。尤其是当收获到诸多吃瓜群众的点赞和正面评价后,更会沉浸自己的沾沾自喜里,舒服地不想出来。甚至觉得,自己这一套,就是书评应有的模样。
第三层:进阶级
这一层的书评文,已不再拘泥于表面,而开始专注于挖掘内容的深度。
经典的传世之作,和一般的畅销书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常常把读者的智商估计地很低,这些书会用最简单、直白、容易理解的方式,把要表达的内容掰开揉碎了呈现出来。当然,基于“畅销”的属性本身,这样的写法无可厚非。但名垂青史的那些名作家们,他们是不屑于卑躬屈膝地求得大众读者的认可的,对他们而言,有两种摆弄文字的方式,在我之前的文章中有提到过:
一种是把精华藏在文字的深处,如果读者们只是浮光掠影地一瞥,或者是领悟力不够,便就会错过深埋地下的宝藏,为表面的浮华,或欣喜,或失望。另一种是把精华藏在文字所辐射出的无数幻影之中。读者们只要有心观察,总能让幻影在自己的脑海中呈现出具象,但却完全无法分辨,这个具象究竟是作者造出来想要迷惑或误导读者的,还是隐藏在其中想要真心表达的。
这个层级的书评,需要有能力把作者以深埋或伪装的方式,隐藏起来的深意,或多或少地挖掘出来。
比如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如果只读到带颜色的性爱,或是不羁的爱情、孤独和自由;比如奥威尔的《1984》和《动物庄园》,如果只读出对群众们麻木不仁的怒其不争,和对专制制度的劣根性的批判;比如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如果只读出脑洞大开的幻象和隐喻,而没有解读;比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如果只看到出轨、轻重、责任、媚俗的政治;再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如果只看到魔幻主义写法,和孤独的主题……这样的点评都显得浅尝辄止,还在意义的外围徘徊。书评者需要的,是揭开表面的这层浮光掠影,用自己的思考,深入到文字的内核中去。
对于这些名家们作品的解读,并没有标准答案。但有深度的解读,和肤浅的解读,还是会一目了然的。至于怎么能做到深度解读,个人认为没有捷径可循。一次读不出来,再读一遍;一本书读不出来,再读一本。就好像佛家的开悟一样,一切水到渠成。当然,如果你的兴趣,只在工具类书籍或致用类书籍,那么很遗憾,可能这辈子都无法体会到经典作品内在的魅力了。
第四层:能开能合,行云流水级
第三层虽然有深度,但缺的是广度。对第四层而言,书评将不再只针对于单本的书。有几个方向的维度扩展:
一是作者本身作品的维度。比如作者一生大约有多少作品,在不同年龄段发表的作品,从写作手法、技巧、风格、思想方面有着什么样的变化和发展。作者本人的生平经历,对他的作品产生了哪些影响,等等。
二是其它作者作品的维度。这个方向就很广了,几乎是无限的。既可以是同类型、同风格、同主题的作品,也可以是同时代、同流派、同师承的作品。什么样的作品,可以算得上是经典之作;在这些作品之间,有哪些高低优劣;不同作家之间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之间,会产生怎样的碰撞;作家的水平,是否可以分为三六九等;写作的流派和相应的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着怎样的进化过程等等,这些都是值得讨论和玩味的,书评里的高阶话题。
其它的角度,还包括外国文学作品,有哪些不同的译本,译本之间存在怎样的差异,翻译水平如何,选择哪一个版本的译本最合适,有哪些靠谱的翻译作者,或是哪些靠谱的出版社,等等。这些对于读者来说,都是很有价值的信息。
当然,如果书评想要达到这个层级,则需要有海量的阅读量作为基础。我自认还无法达到这样的水平,只能以此为目标继续努力。在简书上,这个层级的大神不多,我只见过几个。
书评的原则
最后,表达一下自己对写书评的两大原则。
写书评,要实事求是。一味的吹捧、叫好,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不好的书,该吐槽就要吐槽。尤其是一些畅销书,当他人纷纷叫好时,不要怕做“异类”,在书评里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最为重要。当然,不要因为“看不懂”而批评,批评要有理有据,是否能看懂,不仅是原书作者的问题,也很有可能是书评者的水平问题。
初学者如何开始写书评?
任何事物要称之为好,必须要确定一个标准体系,一篇好的书评它包括三个维度:深度、广度、流传度。
大道理谁都懂,难道你们没有发现,写的艰深晦涩、篇幅过长、严肃客观的学术型评论家们正逐渐被短、平、快的新媒体文案人、段子手们替代,99%的订阅者不需要太专业的推介,只要能从一篇书评中找到一个角度,给读者一些思考就行了。
所以,如何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才是王道啊。
初学写书评的人最好写简评,有这样三个部分:介绍——评价——推荐。
第一步,带着问题去读一本书。
1、为了形成对一本书的观点,你可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
这位著者想做什么?
他或她获得了多大的成功?
在某些方面,此书是否打动了我?
关于这本书,我喜欢的是什么?
我不喜欢的是什么?
2、在考虑一本小说的内容时,不妨问自己:
人物有趣或有说服力吗?
情节是否能始终吸引我的注意力?
3、就文体来说,要对作者的语言作出评论:
是简洁的,呆板的还是诗意的?
非特指的,正规的,有感染力的?
第二步,要认真读一本书的“序”和“跋”。
序、跋是一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读了序和跋,可以大致知道书的内容。
有些书的“序”是作者自己写的,主要谈写书的宗旨和经过,有些书的“序”是作者请其他行家、专家写的,主要是介绍或评比本书的内容和特色。
序一般是放在书的正文之前,有个别的放在正文之后,如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为自己的巨著《史记》写的自序,就放在《史记》的末尾。
序、跋是读书指径人门的向导,写书评,不可不读。
第三,要学会写内容提要。
唐代散文作家韩愈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意思是说:对于记载事情的书必定掌握住它的要领,对于阐述道理的书必定探索出它的主旨。”
我们读书要学会在深刻领会原著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实质以后,用自己的话对书中的主要内容和大意简明扼要地概述出来。
再次,要联系实际。读了一本书,感想、收获也许很多,这就要抓住书中使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结合自己所想到的、所经历的事情,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受到的启迪。
最后,要有独立的见解。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不要怕说出心中的真实想法,不要让读者去猜你的潜台词。
书评比其他文体更能暴露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境界。
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
知乎作者李小丢说,书评就是一面镜子,你描绘的是你在镜中看到的形象,也就是你自己。
写书评,贵在有独立见解,最忌踏陈习故、人云亦云。
所以,总结一下,一篇合格的、安全的书评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A.一个生动的开场白:用一两个简短的段落揭示作者的姓名、书名,以及有关作者的简要信息,如过去的作品、曾获得的荣誉。
B.情节简要勾勒,列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和主题。
C.书评作者对此书优缺点的评论。
D.用一个总结性的语句式段落使读者对此书有一个总体印象。
进阶:什么样的书评流传度广、曝光几率大?
既然是内容创作,送你八个字,深耕内容,呼唤情绪,引发读者强烈共鸣,才能达到疯传的效果。
有以下几种书评称之为书评界的泰斗,这需要长时间打磨和深耕,才能做到。
思想型书评。书评既然作为一种创作,书评人迸射而出的独到而锐利的思想的光芒,应该成为一篇书评立足的根本。这种造诣,得自于书评人的个人修为,得自于对被评作品的深刻理解,得自于“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妙想。
情感型书评。这一类中,书评人与原创作者情感上的强烈共鸣或激烈对质成为贯穿书评全文的唯一或主要线索。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如果从仁和山、智和水的关系论断,讲的该是思想型书评;如果以“乐”本身来说,道的却是情感型书评,它结构于书评人对被评书籍的直接情感体验。
描述型书评。书评,起源是因书而评,发展成为评而评。如果书评人不能通过对被评书籍风骨和神髓的整体把握,不能比普通大众看的更深、更远、更精,从而不能实现由书而评的飞跃、不能引导大众站的更高、发现更多的美,那么,直如有草船却无借箭、有画龙却无点睛,仅是笔墨泼散而已。
应该讲,几类书评,该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彼此不能割裂、也不好骄傲或妄自菲薄。
除了深耕内容,我们还可以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啊,通过引导读者情绪疏导和释放来写好一篇书评,有三个步骤。
A.写作之前,投放一枚情绪炸弹。
让读者感到有所期待,让人产生好奇、惊讶、愤怒、欣喜、恐惧等,根据具体场景而定。例如毒舌电影《最近我们的老祖宗的电影又征服了日本》(内心一阵狂喜)。
B.有理有据,让读者成为见证人。
用户的情绪被你调动起来了,你还需要找到合理的观点和论据,引爆情绪,让用户成为发现事实的参与者和真相见证人。
还是以这篇文章为例,作者对主创团队表达了高度的赞誉,也引发了读者对中国传统布袋戏的关注和自豪感,自豪感和爱国之情相碰撞,成就了极为震撼的情绪炸弹。
内容上作者与《爵迹》对比,深度挖掘日本团队的盛赞、制作花絮、特效细节,各种截图和GIF图带来观众全方位领略了这部电影的良心制作,自然被人转发到朋友圈,写书评也可以加入背景知识、网友评价之类的拉近读者距离。
C.引导读者情绪释放
在让读者认同你的感想之后,要加入合理尺度下的情绪释放。在文末加入金句、鸡汤、鸡血等总结升华主题。
萧乾说,书评家应是一个聪明的怀疑者、好的书评要用极简练的文字表现出最多的智慧。
爱德华·豪尔说,请记住,你的目标不只是完成书评的写作,而且要给评论本身加上一个难忘的结尾,使它成为一篇一流的报刊文章。在被评论的书已被人遗忘后多年,你都会为这篇书评而骄傲。
总之,立论要尽量中正、情感要尽量无私、棱角要尽量分明,书评人的眼睛穿透原创作者的眼睛,缔造出了另外一个澄净的世界。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