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的女儿悦悦,昨天上幼儿园的时候,偷偷装了一个小零食在兜里。进到教室后,有其他小朋友看到后,也想吃,就过来抢,幸好老师及时过来制止,冲突没有加深。晚上的时候,一个孩子的家长通过微信群找到我,首先为孩子争抢东西道歉,然后问我给孩子带的什么零食,她想给孩子买一些。
看到这个消息,我的家人晚上又重新强化了悦悦的分享意识,并且准备了一包各种零食,交给孩子,鼓励她带到幼儿园进行分享。
小家伙儿自然十分高兴,捧着那一包零食不撒手,嘴里一直嘟囔着分享、分享。今天去幼儿园的途中,她也一路把包裹拎在手中,哪怕自己累的哼哧哼哧的,也不愿让爸爸帮助拿一会零食包裹。而且最后入园时也没有了往常的不情愿,很高兴的跑进屋准备和大家分享零食。
02
不管孩子是否能理解,我都愿意孩子去分享,不过我今天想说的的不是分享这件事,而是孩子为什么这么在意这次分享?
对于一个不到3岁的孩子,一整个早晨,无论任何人劝说,都不愿意撒开分享的包裹,嘴里一直念念有词,去幼儿园和小朋友分享,这是多大的动力啊。而这个动力,来自于这次分享对于孩子的意义。在她的意识里,形成了这次分享很重要这个概念,她自己很在意,她知道自己这么做父母很高兴。所以换一件事,不是分享,而是其他的什么事,她也会这么看重的。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心理现象,其实对成人也会有同样的影响。像大公司都会设立一个长远的愿景,比如爱迪生发明了灯泡,所以其公司最开始的愿景是让世界亮起来,扎克伯格说是要打造全球化的互联社区,马云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些远大的意义可不是吹牛那么简单,而是他们真的相信朝着那个方向努力,会产生巨大的动力。
03
对于孩子,正确的赋予其生活的意义,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手段,可以让孩子主动,自愿的做一些不爱做的事。
我看过一个教育专家的故事。他的孙子在学钢琴,却不愿意枯燥的练习。结果有一天,这位专家对孩子说,你弹琴弹的太棒了,而且琴声中有一种魔力,可以治愈爷爷的心脏病。小家伙将信将疑,但每次弹奏爷爷都在沙发上很享受的欣赏,而且很会说很舒服,这让他产生了巨大的练琴动力。
同样我家娃身上也有这种故事。我家住在5楼,孩子太小,一般平时上下楼都是抱着。其实孩子已经有能力自己上楼了,只是很不情愿。她的口头禅是:"XX,你不是大力士吗?"言外之意就是你要抱我。前几天,爷爷腿拉伤了,走路一瘸一拐,所以在家人的教育下,她很容易接受了不让爷爷抱,并总安慰爷爷你慢点走。不过这两天,我们赋予了她一件新任务,那就是爷爷腿伤了,悦悦要拉爷爷上楼。其实分不清谁拉谁,但是她的确这两天都是自己走上的5层。
04
生活中赋予孩子更多的意义,可以让孩子更愿意做事,但是家长在应用中也要找到正确的方法。
1. 家长和孩子来比赛,避免适得其反。
这种方法很多情况下有效,就是赋予做事一个比赛的意义。而孩子愿意成功、得第一、被夸奖的心理就会被激活,从而迅速完成某事。但是家长一定要控制这种方式的度。很多情况下,用的多了,孩子会不以为然,失去了竞争的兴趣。而第一得多了,会让孩子丧失面对失败的勇气。这样就适得其反了。
2. 赋予孩子生活的意义一定要积极、正向。
很多家长激励孩子时,会用如果不、就不的句式,比如家长会说如果你不把玩具收拾好,就不要出去玩。这种话虽然会赋予一定的意义,但是消极的情绪并不能让孩子主动完成任务,而是让他们觉得被强迫,也不会理解不这么做的坏处。
3.赋予孩子生活的意义避免尽量利诱。
不得不说利诱要比威逼高级一点,但也高明不到哪去。被利诱的孩子,很难养成好习惯,一旦失去利益的诱惑,就会放弃原本的习惯。赋予意义最好能激发孩子的自我驱动力,让他们自己认同这么做的成就感。比如我举的练琴和拉爷爷上楼,都是孩子自我驱动,他们认为这么做可以实现自我价值,这才是赋予生活意义最大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