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晚明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同时是小万历的老师。他为了小皇帝的教育,可谓是呕心沥血。同时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进行了成功改革。
他是受小皇帝尊敬的“张先生”,背后有太后鼎力支持。他的“一条鞭法”改革,使国家税收大幅增加,以至于在他死后多年,万历还在“享受”改革成果。
可为什么,张居正刚刚去世不久,就被抄家,累及老母及多个家人,长子亦悲恨自尽,张居正也险些被开棺鞭尸呢?张居正对万历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呢?
其实世间之事,都可以由其果,反溯其因。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事情的源头,从张居正为帝师说起。
张居正在踏入职场之初,亲睹了官场的争斗绞杀。以他的聪明,当然是学会了保身之策。继徐阶、高拱之后,他成为了内阁首辅,其权力已经超出了曾经的丞相。
在司礼监大太监冯宝的力荐下,万历小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安排“美男子”张居正,做了皇帝老师。张居正开启了人生最为鼎盛辉煌时期,也是他家族覆亡的悲剧开始。
张居正的自身能力,与当老师的责任心,是毋庸置疑的。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对万历的培养教育中。
他亲自编写课本《帝鉴图说》,选好内容并手绘配图。教材仅对皇帝,学生只有万历。浩浩工程,损耗精力不少。
如此尽心尽力的老师,怎么会让万历恨得那么刻骨,要毁掉“张先生”的所有,几乎要鞭尸呢?
这就在于“张先生”的自我角色定位:他真拿万历当成管教的对象,动辄训斥,严格约束,更像父亲对儿子!
张居正内部有人,大太监冯宝。他是伺候万历长大的“大伴”。消息灵通,这个时候不见得是好事了。冯宝把万历的错误汇报给张居正,接下来就是“张先生”和生母李太后的共同教训。
小万历遭到训斥,被罚跪,是家常便饭了。他没有自主权,想赏赐下人,手里没钱,张先生管着呢。张先生反复说,不要乱花钱。宫里一些想要的“改善”,只好停止。
万历一天天长大,这一年他十五岁。在“日讲”的时候,万历高声朗诵时候,被突然喝止打断。万历忍不住身体颤抖一下,心中打了寒噤。身边人可是不少,估计他们也难免惶恐。
不过是论语里的一句话,“色勃如也”,万历将“勃”读成“贝”。张居正的断然呵斥,确实是严师的表现。这高高在上的气势,完全忘记了,对面的学生,其实是自己的顶头上司。
可以想见,已经长成少年的万历,对这次当众受辱的经历,会有怎样的刻骨铭心。普通人尚且难以释怀,更况皇帝。尤其是他祖父,制造过“大礼议”事件的嘉靖,想起来会更让人胆寒。小万历有这样的基因,不会善到哪里去。
如果说这一次之后,张先生能够及时自省,或许能够及时止损,可他没有!皇帝年长到十八岁,又起了更大风波。
冬至节之后的一个晚上,小万历在太监们的陪同下,出城喝酒至夜深。他多想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能够“任性”玩耍一番。他喝酒,听曲,“嗨”了一回。
每天在“大伴”监视下,母亲的管教中,“张先生”无情的训斥里,小皇帝不得喘息。但后果严重,青年皇帝被罚跪一边,不停认错,还差点被“免职”。
张居正是多么聪明的一个人,竟然不知危险之将近。有人说之后一次的事件,才是直接导致其身后悲惨的原因。
“没把皇帝当作皇帝”是张居正悲剧的根源。如果其身正,或可有人站出来说话,皇帝也不会太过火。
但,很遗憾,他用足了自己的权力。万历二年,张居正的儿子参加科举考试,没能胜出。他竟然停掉了朝考,绝了进士们进一步考取庶吉士,进翰林院的可能。已经考到这一步的文人,失望的同时会是什么呢?
张居正改革收效巨大,有人说延长了明朝的国运。他整顿吏治,得罪一大批官宦。厉行节俭的人,却不能成为表率。据说他的大轿,就是一个会客厅,豪华奢侈,令人乍舌。
他的父亲张文明在湖北老家敛财,官员争相巴结。这些都成了他死后,遭到弹劾清算的方面。
万历好恨啊,张先生平时那么正气凛然,不让皇帝乱花钱,原来背后自己过得很自在。
之后抄家便也不奇怪了。只不过张居正的“敛财”没有放开,只抄出十万两银子的财富。那些张居正家乡的官员,比朝廷做得更绝,干脆封了张府,饿死十几口人。
任何好的教育,都应该是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的。另外,少训斥,多尊重。“亲其师,信其道。”没有“亲”做基础,教育注定失败。张居正的骨子里没有想明白这一点,同时“老师也是人臣”被丢到脑后,结局必然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