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之家的成功让蒙特梭利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其他的国家,她先后访问了美国,而且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的世博会上的“玻璃房”展示,让此教育法再一次震惊了世人。
在旧金山博览会前,蒙特梭利从超过1000位的报名的家长中,选择了21个3-6岁的孩子,在此之前这些孩子没人进过任何一种学校。这些儿童来自不同的阶级和家庭,本身说两、三种语言。因为语言不通,最开始都用手语交流,在四个月后的博览会展馆里,孩子们热衷于工作时的专注度,有序的进行工作和活动,让展馆外的无数观看的人都为之震惊。
蒙特梭利说:“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自己,不是因为他有过什么样的老师,而是因他做过什么样的事。”
此后蒙特梭利将自己的教育法带进了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因为社会时局的动荡,蒙氏的教育法在其传播的过程当中也遇到了各种曲折。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蒙特梭利本人也是受尽煎熬。1940年6月,意大利与德国结盟,英国把拘留在英伦各岛及海外属地的所有意大利人,当做敌国侨民拘禁。其中拘留的人里面就有蒙特梭利的儿子:马里欧。
缺少了这个一直陪伴在身边的人,蒙特梭利一时感到无所适从。最后在印度友人及支持者的帮助下,两个月后,蒙特梭利收到了印度总督的电报:
“我们一直在想以什么礼为您做七十大寿,我们想到,最好的就是将令郎送给您。”
这是在公开记录里,马里欧第一次被当成她的儿子。
战争期间的那几年蒙特梭利和马里欧一直在印度工作,通过印度,蒙特梭利也窥探到了东方文化的点滴。
此后蒙特梭利也再次回到了那个曾将她驱逐出境国家:意大利,然后继续着她的宣讲和教学活动。
1952年5月6日,蒙特梭利在家中过世,其墓碑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我为我亲爱的孩子们祈祷,我希望你们加入我们,来建立内心和外在世界的和平。
这也顺应了蒙特梭利一直宣讲和平,以及连续三次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原因。
纵观其一生,我们很难想象身处在那个年代,蒙特梭利真正经历和承受了什么。作为一个先驱者,也因资源有限,蒙特梭利常常需要孤身去对抗整个大环境,势必也承受了那个年代很多难以忍受的孤独。
她曾写道:我有些孤立,这是我最不希望的,这项工作对一个人而言太过沉重了……一个人面对全世界太承重了。
她曾说:
“有许多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很善感浪漫,只是梦想着看孩子、亲孩子、说童话给她们听,以为我想参观学校看孩子,搂抱他们、给他们糖吃。
他们让我厌烦!我是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人员,不是像卢梭那样的文学理想主义者。我在孩子身上寻觅人性,看到真正的人类精神,造物者的绝妙设计:科学及宗教的真理。
为了这个目的,我运用我的研究方法,尊重人性本质的方法。我不需要教给孩子任何东西,只要放在一个合宜的环境,孩子教会我,只要他们的灵魂未遭扭曲,他们会向我显示心灵的奥秘。”
“人们常问我:你对淘气孩子如何处置?你的方法对年幼的天使非常有效,而这些孩子都天生温和且能拥有愉快地心智发展。但是对叛逆、多疑、顽固且无法温和以待的孩子该怎么办呢?
我一直这么回答:事实上没有坏孩子。看起来任性或善变的孩子,实际上只是在反抗父母,他们拒绝提供一个让孩子顺性发展的环境。
我能获得这个结论,是因为曾经花了两三年很仔细的观察孩子的缘故。起初当人们问我这个问题时,我没有回答,我不觉得我的答案是可能的。我要在我很确定时,才会说出我的看法。但是现在我很确定了。假如我们允许孩子自由发展,并且给他们那些与他们萌发心灵相符的工作时,他们本性中之良善,就会彰显出来。我称呼这种现象为良善之争,这是事实而不是理论。”
玛利娅·蒙特梭利能有今天的成就,在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那个她背后的坚强后盾,同样伟大而了不起的女性:玛利娅·蒙特梭利的母亲:芮妮笛·史多潘尼(Renilde Stoppani)。
玛利娅·蒙特梭利的母亲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博览群书,她不受限于传统女性的角色,有自己的政治见解;她信上帝,却反对教会教职的权威。她爱孩子的方式是严格的训练他们生活纪律,教育他们扶助弱小,鼓励他们追寻自己的梦想。她不顾丈夫反对,独排众议,支持玛利娅去上全是男性的医学院;她每天聆听女儿上学的心得,陪她研读笔记,帮女儿把厚重的教科书拆成几小册以便携带,学期结束再重新装订成原册。她的毅力、坚决、执着,加上胆识和远见,让她培养出了如此优秀的女儿。
很感谢玛利娅·蒙特梭利带来了这个教育法,不可否认,在众多的教育法中它也总是会被拿来比较,也许这个小男孩的回答会让你豁然开朗:
“我是这样比较的,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所有的人就好像坐在同一列火车上旅行,然后大家从A站到B站,大家有着一样的经历和行程。而在蒙氏的学校里,每个人都自己租一辆车,可以任意走小路或其他路,虽然最后都是到B站,但每个人的经历却是不同的。”
谨以此献给那些喜欢蒙氏教学,以及行走在蒙氏教学路上的人!
本文内容参考RITA KRAMER的著作及蒙特梭利相关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