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之后,举行“践土之盟”,周王封他为“侯伯”,成为当时诸侯国中的霸主。
当了霸主之后的晋文公事后想起来,当初晋楚争霸的时候,郑国竟然与楚国结盟,那还了得!于是他联合西边的秦国,共同约定进攻郑国。由此可见,晋国攻郑是为了报复,同时为了占领郑国的土地,而秦国纯粹是为了得到一些土地和财富。
秦、晋两国的大军直逼郑国的曲洧(今河南扶沟西南),一东一西,形成夹攻之势。听说秦晋两个大国军队来犯,作为弱国国君的郑文公惊慌失措,忙向大臣们问计。大家一致认为,硬拼是没有出路的,只能派一名善辩之人前往游说方可退兵。大臣佚之狐推荐了烛之武前往。
佚之狐当时已年逾七十,须发尽白,佝偻着腰,蹒跚前行。郑文公觉得这个老头能堪重任吗?大家都没有信心,但是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了。
烛之武趁着夜色利用绳子下了城墙,直奔秦军军营。军营外,秦军不让他进去,烛之武放声大哭,引起了秦国国君秦穆公的注意。秦穆公把他召进账内,问他为啥哭。烛之武说,我哭不仅是因为郑国要灭亡了,也在为将来的秦国哭。秦穆公就感觉很奇怪,秦国为什么需要你来哭呢?烛之武随后回答说,“郑国与晋国东部接壤,秦国与晋国西部接壤,东西相距千里之遥,秦国能隔着晋国而拥有郑国吗?郑国灭亡,土地肯定都让晋国占领,秦国能得到什么呢?现在秦国与晋国实力相当,但是晋国占领了郑国,实力必然超过秦国,况且晋国国君向来是不讲信用的人,将来对秦晋反目,向西扩张,岂不是威胁到秦国?”
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觉得言之有理。烛之武接着说,“秦国如果退兵,郑国愿意与秦国签订盟约,日后秦国有什么需要,郑国定效犬马之劳。”秦穆公大喜,与烛之武歃血为盟。次日留下2000人帮助郑国守卫城池,自己带领大军班师了。晋国见秦军撤走了,也只好撤军了。
烛之武凭三寸不烂之舌不仅让百万敌军撤退了,而且让晋国与秦国所谓的“秦晋之好”从此被打破,为以后的交恶埋下了祸根。
“上兵伐谋”,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是利益的往来,烛之武能说服秦国退兵,就是抓住了利益这一点,秦国攻打郑国不仅捞不到什么好处,反而有损于国家利益,最终秦国自然就放弃了。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纵横家和辩士很多,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站在本国的利益角度进行分析,然后确定结盟或战争。
现代国家间的关系同样适用于这种方法。比如两次世界大战,双方阵营的结盟都是基于共同的利益;中美之间的贸易战,特朗普站在美国的利益角度,绝不轻易放弃第一强国的地位,不惜逆历史潮流而动,极力限制中国发展,而中国需要从合作共赢的角度,以共同的利益联合更多国家,提高自己的国际声望,发展国家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