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训练营结束后,过了一段时间再来看简书,开始反感写字。看着自己以前的文章,觉得是一堆文字垃圾。
一想起写作,竟生出反胃的感觉。有些嗟叹。
01 文字垃圾
好友是《意林》杂志的编辑,入职不久,她会经常在这里写文章。有天,她叫来了杂志社的主编来这里选文章,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文章可以转载到《意林》。主编兴起而来,败兴而归,还把好友骂了一通:“你这是在浪费我的时间!”
好友跟我一起感慨,现在看自己的文章,觉得写的真废。
我说:很多文章,我都不用看内容,几个段落标题一扫,就知道子丑寅卯。
日更是个好习惯,当训练营结束后,我几乎停滞了近五个月,没有一篇拿得出手的文章。写到一半就废稿的不计其数,现在草稿箱躺着近30篇半途而废的内容。总是兴起而写,写到一半,觉得自己的观点尚浅,亦或是写来写去得不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不如不发。
刚来简书时,我写文章纯属流水账,或者记笔记。时间越久,粉丝越多,反而有种无从下笔的感觉。
生怕自己的思路不清晰,给读者不好的体验;
生怕自己观点太偏激,让读者心生偏见;
生怕方法论很笼统,对读者没一点用……
担心的越多,越不敢下笔。
02 心态变化
这几个月看自己半年前的文章,关于职场,关于社会,不由得偷笑,我怎么会这么肤浅?
再看几年前的文章,随口就敢谈理想谈政治谈年轻人的信仰,字里行间都透着稚嫩的想法和坚定的立场。
所谓越是年轻越以自己为中心,天上地下,我认为的就是对的。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越经历,越明白许多事情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事物并非非黑即白。有时候是看问题角度的变化,有时候是对事物了解程度不同。所以,铿锵有力的文字,义正言辞的论点并非不好,只是少了更多维的分析。
03 简书召回
在停更的日子里,粉丝从五百多涨到了八百,时不时会有小可爱给我留言点赞或者私信。敬畏于爆文的长尾流量,也感触真正有用的知识是具有生命力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愈来愈明亮。
时间是检验真知灼见的唯一标准。
休整期间,不断有好友简信微信留言,让我倍感温暖,计算着回归的日子,计划着后面的选题及内容。就像,一对本来热恋的情侣进入冷战期,但双方都没有放下对彼此的思念。
有感于陌生人善意的鼓励、信任,我觉得即使自己见识尚浅,也需要不断去总结经验,去分享。
04 写作方向
昨天发朋友圈,感慨之前一起努力的伙伴坚持自己的写作方向,现在已经成为该领域的专家,我与他差距越来越大了。以后见面,可能要称一句:老师。
另一位好友留言说:写作要随心而写,不要有太多功利心。
诚然,她勉励我不要为了流量、粉丝数,刻意写自己不喜欢或者与自身相悖的主题,失了本心。我非常感谢这样诤言的朋友。
不过我发现在自己书写的过程中,反而是有目的去写去训练,才会发现以往的不足,查漏补缺。这个目的不是为了数据的提升,而是在主题和段落的规划,在语句的凝练,词语的打磨后,数据会自然而然提升。
就像现在读书,除了正文情节外,我爱读序言。比如昨天就在一本小说的引言部分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
欧洲小说的三个阶段:
情节小说,以情节见长。比如神话故事,各种跌宕起伏的情节。
人物小说,以人物经历为主。围绕人一生的历程,展现社会背景和现实元素。
心理小说,通篇着重刻画人物心理,我正在读的《罪与罚》就是心理小说的典型代表。
对应这三阶段,我会思考,我自己写的小说停留在哪个阶段?我适合哪种风格?还有哪些可以进步的空间?
从买家到卖家的心态变化挺有趣的。
05 关于未来
这段时间的思考和调整后,我决定回归简书。不为别的,就为给嚷嚷着爱好写作这个口号一个交待。
更新时间不一定,主题以一名 90 后职场的经历和分析为主。由于资历和经历都有限,很多事情希望与大家一起探讨。
然后,近期关于职场的心态和看法都有了较大变化,在朋友的指导下,希望逐步打开“上帝视角”。
不定期与大家分享,希望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