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属于“高手思维系列”文章,介绍的是第2位高手:清华学霸王蓁博士。
王蓁博士
高中数学、化学、生物全国奥赛全部拿奖
02级清华本科学霸,四年修完生物、计算机、经管3个专业,体育、音乐等也是全面发展
康奈尔大学遗传学博士,师从遗传学泰斗,从大一零基础开始学习,到后来同时推进三个不同领域的研究
博士毕业后进入华尔街彭博纽约全球总部(Bloomberg LP)从事量化金融研究,迅速获得特许金融分析师(CFA)、金融风险管理师(FRM)、美国资产管理顾问资质
2015年9月回国创业,北京财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投资总监(人工智能投资顾问)
近些年来,我们接收的信息和知识越来越碎片化。
碎片化的坏处也逐渐凸显——我们的体系化学习与思考能力被不断蚕食。
在这种情况下,高效构建系统化知识的能力越来越重要。
一个人如果能高效构建系统化知识,那么无论接收的信息多么碎片化,都能融汇进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海纳百川,化为己用。
其来有自思维学院一直强调:在学习之前先学习如何学习,学习一定要讲究方法。
本次强烈推荐王蓁博士的高效学习方法。王蓁博士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用此方法学习,一路成为清华学霸、华尔街精英。高手与普通人的差距,没有别的,唯方法而已。
王蓁博士应“其来有自思维学院”创始人单其武老师邀请,首次分享在快节奏时代,如何高效构建知识体系并吸收碎片化知识 。
下面是分享内容精华
先呈上全文结构图,独家方法创制,一张图概括全文:
今天分享下我的学习方法,叫做:水池模型。
它是什么意思呢?
我认为知识分两类,一类是已经根深蒂固掌握的知识;另一类是还没完全掌握的知识。根深蒂固的知识,是水池最下层里的水;没完全掌握的知识,是水池上方的波浪和水滴。它们共同构成了水池。
我们想学得更快更多,就要让水池底部的水越来越多,波浪越来越高,水滴吸收得越来越快。
如何做到?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水池底层蓄水
第二部分:表面波浪构建
第三部分:快速捕捉水滴
1 水池底层蓄水
水池构建的第一部分:在水池底层蓄水,将系统化知识融会贯通。
水池底层蓄水非常重要,它代表我们掌握了多少系统化的知识。系统化知识是我们一生中无论做什么事,都会用到的知识。只有当水池蓄水足够深厚,才能接纳更多波浪和水滴。
水池底层蓄水包括3小步:
1. 学科内知识的连接
2. 交叉学科知识的连接
3. 跨越大学科进行知识连接
1. 独立小水池蓄水,学科内知识的连接
水池底层蓄水的第1小步,是在每个小水池内,把学科内的知识进行连接。
水池底部有很多小格子,每个小格子代表一门成熟的独立学科,比如随机微积分、英语、生物学等。(可以回到上面的图再看看)
当我上中学的时候,学的是生物;到大学,专业是微生物学;到硕士,又变成了微生物遗传;最后到博士,我的研究课题是“微生物遗传受光照的影响研究”。
不管多么细分,它们始终都属于生物这个学科。
多数人常常埋头在一个细分领域中,而忽略了全局,这样会造成视线盲区。我们要学会一点点往后退,这样能有一个更好的视野,能看到更多的东西。
当我们把一个小领域内的东西弄明白后,就要退一步。就像从“微生物遗传”,回到“微生物学”,再回到“生物学”。
所以,我们首先要在同一学科内进行交叉,看能不能把不同的细分领域连接起来。
举一个例子。
我在来分享之前吃了晚饭,吃得挺抱。我就从这里入手进行连接,展示如何把一个学科内的知识串起来。
我吃完饭后有饱腹感,这种感觉从哪来的呢?是我的胃反馈给我的。为什么胃有饱腹感?因为胃没有排空。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排空速度。饮料很容易排空;米饭的速度会慢一点,肉类就更慢了。
胃排空是胃酸裂解细胞的过程。细胞是什么结构?细胞有细胞膜,它是由一堆磷脂围成的囊状物,上面插了很多高蛋白。细胞裂解的过程就是溶解磷脂、破坏结构,蛋白质变性。
消化吸收后,进入能量摄入阶段。这个阶段有无数蛋白质参与执行,不同蛋白质行使不同功能。每个蛋白如何行动,由基因组控制。不同的基因有不同形态,不同形态又会影响怎么遗传。
回顾刚才的思考过程。从吃饭不饿,到消化过程,是生理层面;到蛋白质基因,是分子生物学;再到蛋白质的传递和遗传,是生物信息学。以上都在生物学的大范畴内。
以上,展现了连接学科内的知识,具体做法就是不断在深度和广度上延伸。
一方面是在深度上提问,比如刚才说的为什么我有饱腹感?为什么是胃排空影响?另一方面是在广度上提问,细胞是什么结构?基因的工作机理是什么?
2. 交叉学科知识的连接
水池底层蓄水的第2小步,是在小水池之间,把交叉学科的知识进行连接。
现代社会越来越催生了很多交叉学科。我用心理学和现代金融学举例,这二者结合,会产生一个新兴交叉学科,叫做“行为金融学”。
我阐述下连接过程。
首先,我会想到,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泡沫。所有人都非常狂热,炒来炒去。这是一种非常非理性的心态,心理学叫“过度自信理论”,就是对自己的判断非常有信心。特别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就算实际上了解得并不多,仍会非常有信心。
这样,我会联想到金融领域。为什么多数人愿意买自己公司的股票?因为了解自己的公司。还有,为什么多数人更愿意炒A股,而不愿意炒美股,虽然实际可能美股更好。这就是心理原因导致的结果。
这样,心理学和金融学就连接了起来。所以,行为金融学研究发现,中国人的财产只有2%配置在海外。而韩国和日本等国家,大概20%-25%的比例配置在海外。为什么?因为在韩国或日本,更多是机构投资者,决策更理性;中国更多是个人投资者,受情绪和心理的影响更大。
以上是连接交叉学科的方法。不断在交叉学科之间往下深挖,不断问为什么,就会找到它们的共性。
3. 跨越大学科进行知识连接
水池底层蓄水的第2小步,是在整个水池底部,跨越学科进行知识连接。
还是用一个例子形象说明。
这个例子是我看新闻想到的。新闻报道,美国终止了与中国的高铁合作。这是政治学。
我想到什么?我想到在高铁之前最热的概念是磁悬浮。磁悬浮本质是电磁效应。这是物理。
电是新能源。与新能源对应的是传统能源石油。石油分为轻油和重油,所有世界上油有两种价格。这是金融学。
轻重油的区别在于化学链的长短,二者分子结构不同。我联想到淀粉也有类似结构,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糯米是直链淀粉,普通米饭是支链淀粉。这是化学。
淀粉是植物产生的,植物由一个个细胞组成,植物细胞的一大特征是它有细胞壁。这是植物学。
细胞壁是六边形的,我又想到了碳结构,不同碳结构分别形成石墨和金刚石。这又回到了化学。
金刚石就是钻石,一开始没有很高的价值。但通过营销和炒作,钻石成了“永恒”的代表,价值暴增。这是营销学和传播学。
从钻石的营销炒作,我想到口香糖的流行也是同样原因。说明社会媒体是可以改变社会意识形态的。而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会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这就到了政治学和哲学层面。
以上例子,展现了如何跨越大学科进行知识连接。从一开始的时事政治新闻,到最后的政治和哲学。
只要你多问为什么,挖得足够深,所有东西都可以实现跨越学科的连接。但我们很少去深挖,就像我们很多人都会嚼口香糖,但很少人知道为什么口香糖会流行。
我们要把各个领域的知识都进行连接,这能才能形成终身受用的系统知识体系。
2 水池表层波浪构建
水池构建的第二部分:构建水面上的波浪,积累碎片化专业知识。
在图中,水池表面的波浪有高有低,反映了各领域专业知识有多有少。由于没有系统掌握,这层知识相对更碎片化,没有形成底层的小水池。
如何让波浪沉入底部,变为系统知识的一部分?我举一个例子说明。
美国国债有两种发行形式:不记名债券和记名债券。
顾名思义,我们大概能猜到两者的含义,但我们理解得并不深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如何深入理解,就需要问为什么:为什么不是一种债券,而要创造两种债券?
实际答案是,在1970年以前只有不记名债券,之后才出现记名债券。
在1970年以前,不记名债券就是一张纸,购买债券的人自己保管。这张纸的下部会撕成一条条的,就像现在看到的小广告。每隔一季度或半年,拿到交易所,撕下一条就可以领钱。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债券的发放量太大,有几百万人购买债券。但由于电脑尚未普及,按人头登记的成本太高,只能不记名发放。
1970年以后,计算机技术日趋成熟,统一登记成本降低,才最终出现记名债券。
这样一挖掘,你就明白了,为什么美国国债会有这两种形式,是因为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不同时代拥有不同的社会生产力,这是多数人能理解的知识。
通过以上过程,就能将新的专业领域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连接,形成水面上的波浪。之后,再通过不断深入学习和理解,就能将波浪融入水池底部,形成新的系统知识。
3 快速捕捉空中水滴
水池构建的第三部分:快速捕捉空中水滴,吸收新信息碎片。
空中水滴,是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全新讯息。我们需要快速学习并理解它。
如何快速捕捉?分为4个步骤。
第1步,快速记忆。接触到新水滴,首先要尝试与波浪和底层水池做连接,也就是联想和类比自己的旧知识。
第2步,深刻理解。当联想类比成功后,我们会触类旁通。不但会记住新水滴,还会对旧知识产生新的理解,会从一个新视角去看待它。
第3步,长期记忆。当新旧知识连接在一起后,新知识会逐渐融入波浪和底层水池,慢慢成为体系化知识的一部分。体系化的知识可以保持长久的记忆。
第4步,新领域的预测和联想。新知识成为系统化知识的一部分,实质是在新旧知识间开辟了通路,利用这些通路可以用旧知识去新知识领域做预测。
下面同样举例说明。
我最初接触资产组合时,书上讲到:当一个投资组合里,投资标的超过12个,就认为投资风险充分分散了。
这时我会想,为什么是12个?
我联想到,在群体遗传学中,如果要对一个群体的基因进行观察,也要抽取12个标本。这样才能全面覆盖整个群体的基因多样性,覆盖率达80%到85%。超过12样本后,边际效应会快速降低。
原理图就是这样:
根据群体遗传学知识,我推测,在投资组合里,12也是一个统计数量,也存在边际效应递减原则。那么,是否也存在一张类似的图,用来衡量投资组合的风险?
经过查找,确实存在一张图,反映投资组合数量与风险的关系:
对比可以发现,两张图除形式有点差异,实质上一模一样。也就是说,投资组合数量背后的原理,其实我早就深入研究过,是我根深蒂固的系统知识的一部分。
这样,我就快速捕捉了一颗新的水滴。
其实这个例子还可以联想。12是个很有意思的数字。每年有12个月。星座也是12个。碳的原子质量是12,它的1/12定义了化学中的1个原子量单位。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小学加中学,也是12个年级。
这些都是为什么呢?我希望大家多去思考,并尝试找到答案。
结语
以上就是“高效学习水池模型”的全部内容,再用结构图总结一下:
在我们小的时候,都拥有问为什么的好奇心,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失去了这种宝贵的能力。
王蓁博士在分享过程中坦言,自己并没有多高的智商,记性也很不好,但就是好奇心特别强,凡是都爱问为什么。
他作为普通人眼中的“精英”,从小就在不断问为什么,因此才造就了他独特的学习方法,以及他现在的成就。
所以,希望大家都能重新找回童年的好奇心,找回问为什么的习惯,也许这才是最无可替代的高效学习能力。
- END -
我们会陆续推出文章,多维度阐述高手的思维方式,以及成为高手的晋阶之路。
如果觉得内容还不错,欢迎关注并分享给您身边的人!
#版权归其来有自思维学院所有,转载请标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