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整整三天,听课评课,责任在肩,不敢马虎。前排的我,是如坐针毡,也是如沐春风。咱酒泉确实人才济济,语文界的高手风采,我算是近距离领略到了。
这是一场语文的盛宴,19位选手同台竞技,各具特色。
酒中赵国兴老师,始终微笑着,走来走去,对读、范读、跳读,咬文嚼情,句中嚼情,境中嚼情;善于引导和追问,流畅自然的课堂互动,简明准确的文字表述,创造了亲切和谐的学习氛围。酒中张志强老师,教材处理灵活而智慧,文本意识强,对话有特色,尤其是“花、落花、飞花、落红”的意象比较,不蔓不枝,娓娓道来,有大家风范。
敦煌吴雅丽老师,我是第二次听她的课。她对教材目标定位准确,展示和解读清晰明确,围绕教材,引导有法,普通话好,表述标准,有很强的个人魅力!敦煌张晓军老师,课堂组织稳健扎实,教学用语准确严谨,从曾国藩的“屡战屡败”导入课文,巧妙而有新意。
我校姜有荣老师,教案、课件和板书设计,都很规范标准,有一种严谨的治学精神。一曲《登高》视频诵读,让同学们融入如诗如画的情境之中。周翠霞老师的大胆取舍,学生课堂交流热烈,竞赛激趣,点拨到位,生成的课堂,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课堂效果最好。
玉门陈晓飞老师“近乡情更怯”的导入,瓜州李国举老师《洛神赋》《围城》中人物对话的举例,一中何晓霞老师的“用秋雨、梧桐、庭院、人“写一段话的设计,东风许小梅老师一曲《人间四月天》的诵读,实验谢丽蕴老师的规范的教案设计和实践过程,都有课堂艺术的圈点之处
高小娟老师的精彩点评,《语文滋味知多少》给我启迪很多。她说;紧张着大家的紧张,欢喜着大家的欢喜,沉醉着大家的沉醉。她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述了她的感受:倾听良心的声音;暖暖的遇见;听,泥土醒了;最是那一举手的温柔。她的课件很精致,点到了现场教学的特点,关注到所有选手的特色。也对教案的规范性做了纠正。她辞气谦和,娓娓而谈,让人感受到了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前两天,看到《金塔教育》一篇文章,题目叫《那年,那人》,对姓高老师的怀念与仰慕,溢于言表。QQ上,高老师说是她的学生,现在也教书。
02
灵珠荆玉显神通,浮华逐尽有真我。现场评课时,我想到了这两句。
三篇课文19人,属于同课异构,确实有点难度!台上选手展示45分钟,课前是导师团队精心打磨的结果,确实不易。
我认为,对文本解读和重点确定,是三课教学的难点和关键。《咬文嚼字》,要肯定题目是个褒义词,它的对立面是“套板反应”,在对比中组织教学,实现“在写作和阅读中,达到思想感情和语言的吻合”的目的。《说木叶》,讲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不能搞成词义辨析,要结合作者经历,学会在特殊的文化情景当中去解读诗歌。《谈中国诗》,钱钟书的目的是向西方人介绍中国诗,文中说“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要有包容、求同存异的文化心理,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找出中国诗和外国诗的相同点,而不是“不同点”。
课堂设计要有价值,执牛耳,也就是“卒章显志”的“志”,画龙点睛的“睛”。我们把握了这些关键点,目标达成就水到渠成了。
03
为什么年轻老师、女教师的课堂,人们往往喜欢?
我想,除去师生年龄接近,生活背景相似,还有充满青春活力,善于组织课堂互动,这些个人的魅力在里面。
我常给学生说,人有两只耳朵,一张嘴巴,上天就让我们少说多听。学会倾听,让他把话说完,尽管他打了吭哧,不要打断学生的思路。我有一个学生,她爱读书,爱写作,上课她的回答常常引经据典,见解独到。她有一个梦想,就是参加诗词大会,我觉得她有这个“底子”。她去北京,在火车上写一篇《印象北京》,的确是文采飞扬。平常与她交流多,我的文字水平也提高不少,好的语文课堂,成就了学生,也会成就老师。
日本佐藤学教授提出“学习共同体”理念。一个老师,上课很严谨,有一个学生没有回答上问题,故意没有理睬,而是点另一名学生回答,然后再提问没答上问题的孩子,让他说说自己的想法。我认为他做的对,课堂就应该关注所有学生,让不开口的学生说话,才是教育的本真。课堂、教案是静态的,有了学生的活动,生命的互动,才是生成的课堂,才有生命成长的气息。
去年夏天,我去上海,聆听了凌宗伟老师执教苏教版《如何就事说理》。评课时,他谈到“好课”四有:一要有人,学生、老师,编者等情境中的人;二要有料,就是课程资源,以及课堂所体现出来的语文素养;三要有趣,要会启发和思考,不能无趣、无情;四要有变,设计要能出人意料、随机应变,要有教学智慧,要沉稳不要浮躁。
霍军说:别人一个答不上的孩子在一边一直站着。别说“给我回答个问题”。别说请你们配合我上一节课。别打发一个回答不好的孩子轻易坐下,要引领他,听听他的困惑,帮他梳理思路。别把孩子当工具,不找到那个我预设的答案不罢休。
我想,人性化、个性化的课堂应是语文老师的不懈追求。
04
听课之后,教研室依托霍军工作室,建立一个微信群,是语文教研的平台。我看了霍老师的简书,题目是《天天听课的这几天》。说的就是这次赛课,酒中语文们精心准备,和反复磨课的过程。我很是感动,也有启发。
“我们容易把自己的过去带进课堂,一次磨课,就是一次再生”,霍老师这样说,他们确实是这样做的。《简书》上有他们磨课的照片,赵老师课堂上笑眯眯的,霍老在办公室了翘着腿,在专注地倾听和揣摩。怪不得,他们的教案设计最规范,他们的课堂很活跃,学生互动空间很大,教师的引导很流畅,真有行云流水的感觉!
记得头天评委会结束,虎占国老师急忙要回去,说是晚上帮助参赛老师备课去!这就是团队协作,这就是敬业乐业!
当然,赛课不亚于华山论剑,要的是真枪实弹,他们的功夫绝不是勤奋和配合得来的!
他们课堂的儒雅高贵、潇洒自如,自于专业素养和“精神的底子”,素养和“底子”来自于勤奋读书。我们的金文、小周,参加霍军名师工作室,是深有体会的。酒中老师读书成常态,写作也蔚然成风,经常在网上看到他们的诗作和文章。
又想到学生读书,“用时间换分数”,只要分数,不要文化,结果是分数也没有了。学生阅读的阻力来自于家长、决策者和部分教师。每每看到忽视语文课,剥夺学生读书时间,我就心里想,有人又拔苗助长了!
读书不能错过季节,植物错过季节,难以补种。学校禁止读课外阅读,让学生淹没于题海之中,是对生命的践踏,是对教育的亵渎。排除杂念,坚守常识,是对教育品质的真正追求。相信阅读的力量,以阅读涵养心灵,享受了读书的乐趣,你也会享受教育的成功。
读书的乐趣,只有在读书中寻找!
05
我又说远了。
最近读了傅国涌《美的相遇》,文中说:教育就是与美的相遇。教育就是成人之美。只有老师领略了语文之美,语言之美,才能在语文殿堂里越走越宽,越成功!
观看同行竞技,方知天外有天;与名师神交,领会到语文之博大精深;以文会友,才能品味和涵养自身的修为。
都说时光不语,那就静待花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