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在渭州(今甘肃平凉)打死镇关西郑屠之后,带上细软急忙忙出逃(细软跑),跑了半个多月,到了代州雁门县。进城之后,一群人挤在十字路口看榜,鲁智深也过去凑热闹,他不识字,只能听人读榜,这竟是通缉他的悬赏告示。幸好,他救过的金老头把他拽走,否则就出事了。可是到了圆寂前,这个不识字的鲁智深居然亲手写了一篇颂子:“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那么问题来了,他究竟识不识字?
我们再看看其他几处描写。鲁智深在五台山时,有次溜下山,在镇上闲逛,听到响声,闻声而去,是一家铁匠铺,旁边是家客栈,“间壁一家,门上写着‘父子客店’。”此后,鲁智深被驱逐下山,因为禅杖戒刀未打好,还到这店里住了几日。此处作者只是借着鲁智深的视角指出这家店的名字,不能说明鲁智深识字。
下山时,智真长老送了他四句偈语:“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则止。”这是口授耳听,并不一定要识字才能记住。
鲁智深不是消停的人,大闹五台山后,又去大闹桃花村,下了桃花山,又去火烧瓦罐寺。书中是这么说鲁智深看到瓦罐寺的情景的:“看那山门时,上有一面旧朱红牌额,内有四个金字,都昏了,写着‘瓦罐之寺’。”鲁智深没有念出来,和上面“父子客店”的例子一样,也不能说明鲁智深识字。
反面的例证来了。攻打辽国后,宋江和鲁智深去参见智真长老,长老写了四句偈语给鲁智深:“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注意,这次不是口授,是手写。鲁智深读了几遍,藏于身边。这分明是说鲁智深有阅读能力。
这是怎么回事?为何同一人物出现这样的大的前后矛盾?这其实涉及《水浒传》的成书问题。大家都知道120回的《红楼梦》不是一个人写成的,但知道《水浒传》也不是一个人写成的就不多了。《水浒传》原本到招安就止住了,招安之后的故事都是续作。因此招安之后的两个故事中(智真长老第二次送偈语,鲁智深圆寂),鲁智深明明确确会读写,而招安之前的故事中则相反。不过鲁智深围观悬赏告示的那一段故事有些不符合逻辑,这个以后有机会再谈,这个生硬的故事是为了衔接鲁智深从渭州跑出来到五台山做和尚。
有学者认为“父子客店”、“瓦罐寺”都说明鲁智深识字,否则他的眼中不可能出现这几个字,我上面说了,这只是小说叙事的一种手法,只能通过鲁智深的视角来描述事务。该学者还认为第一次听智真长老的偈语也表明鲁智深识字,否则记不住偈语,更谈不上领悟,我认为这种说法也是没有说服力的,六祖慧能就不识字,却能领会佛经,鲁智深即使没这样的慧根,记住区区浅显的十六个字应该问题不大吧?
我认为在原本中,作者把鲁智深刻画成一个不识字的莽夫,但在续作中,似乎没照顾到这个问题,所以产生了这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