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深入探讨某些社会问题时,随着问题的深入,总会得到一个重要的事情——中国的教育。我们批评中国的教育,批评了几十年,那它到底错在哪里?如果知道错在哪里,不就可以给我们身处教育一线的老师,和抚养孩子的父母,一些启发和思考。
但是,我看到的大众的阅读内容,更多的是愤世嫉俗的对中国教育的指责。不然,就是拿中国教育和国外教育进行对比。而这种对比与指责,只是说明了教育的现状,以及对现状的不满甚至愤慨。我们需要对错误指责,对不足进行比较,但更重要的是,对于问题根源的发掘。而这样的工作,却少有人做,因为对于教育问题的不满,谁都有时间去骂几句,但是对于如此根深蒂固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发现挖掘,可能需要几年,甚至数十年时间。
我觉得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中国教育已经深入骨髓。让自己给自己动手术,无论如何也无法看透真相了。后来,我发现了一位德国人,他叫卢安克,志愿中国乡村从事教育,数十年。更加欣喜的是,他有一本关于此的书籍——《是什么带来力量》。
首先,我必须承认它很透彻,这是一本外国人写中国教育的书籍。它以外国人的角度,从心理学层次,分析了中国孩童的行为以及心理。比如说,中国青少年普遍没有目标,没有那种发现社会环境的问题,并且为之努力的任务感,这和我们采用的分数体制有关系,因为我们一味的关注自己的成绩,所以心理上已经形成了自我为主的观念,这就导致了我们没有将视野更多的投入外界,无法体会到我们其实可以将世界变得更好。
其次,它很完整。它不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行为,做出解释,而且,给出了可行的办法。比如,对于孩子记忆的问题,容易忘记的孩子可以在念课文是想象画面;另外的情况是,孩子脱不掉某些想象,这要让他练习写字、画画,让他多进行动作。前者需要弹乐器和听,后者需要唱歌和身体的活动。因为“听”可以治疗头对人体的作用,而“唱”能治疗人体对头的作用。
最后,书籍的语言不容易理解。一方面是我们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还有就是作者可能不能很好的用汉语表达。就像上面一段最后一句话,你似乎理解了,可有感觉不太理解。书中会有许多这样的语言,特别是一些本来就不易理解的心理学方面的内容。
总之,我写这篇文章就是希望能够有人因为这篇文章,去读这本书,或者去真正的关注关心我们的教育。哪怕只有一个人、几个人看到就够了。就像书中所说的,我们的教育,不正是身处其中的我们每个人构成的吗?我们可以改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