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刚过去1/6,一共读了20多本书。其中2月就读了16本。
之前一直觉得那些一天看几本书的人很装逼,看那么多知道在看什么吗?不就是炫耀读书数字而已,直到我自己这阵子像打开任督二脉一样,看书看得飞快,才知道真的可以一天看好几本,只要你想要的话。
当呼吸化为空气 : 美国天才医师的生命笔记
这本书是2016美国年度图书,是一个神经外科医生罹患癌症后所写的自传。这也是一本非常坦诚真挚文笔动人的病中自省录。翻译也很不错。除了感悟生命,也感动人生的每一次际遇。书中由妻子撰写的后记特别催泪。
东京本屋
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无论是书的内容,书的设计,书的装帧……都非常用心,而且好看。不仅提供了书店的经营理念,还展示了各种爱书人的价值观:多元,丰富。书里时有珠玑之语,像我这种看过既忘的人也能记住三四。这书不仅仅限于爱书人,它适合普罗大众,从日本书店的文化里,看到我们的文化现场。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村上春树在这本关于写作的随笔集里告诉各位:1.写我想写。2.身体很重要,跑步很好。3.我就喜欢不断打那些“权威人士”“造谣人士”“胡说人士”的脸,虽然我很低调。4.虽然我絮絮叨叨的,但我依旧可爱。 5.写作也是一件需要系统化的手艺活。
刻意练习 : 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确定目标,不断练习,避免盲目,改正错误,提高标准,持之以恒,不要机械,远离舒适,没有乐趣,是有天才,更多凡人。 洋洋洒洒的案例,总结下来就以上几点。
不正常人类症候群
作者的构思其实不算深邃精巧,但是作为幻想小品看还是蛮有意思的。里面虚构的诗人很像整本小说埋下的彩蛋,在不同的次元世界穿梭。文笔淡淡的阴郁,看每个故事都觉得有些感伤。喜欢的是《猫语人》,想起了已逝去的老人们,想起了陪伴的温暖。
罗曼蒂克消亡史
想到作者同时还拍了口碑不错的同名电影,更是各种敬佩。文字的情绪有种忧伤的疲惫感,阅读时整个人好像短篇里的杜先生,总有种挥之不去的辛苦。字里行间的情绪很足,真不适合放在旅途上当打发时间来阅读。最近打算找电影来看看。
雪人
硬汉悬疑惊悚系列。这本书还是不能看剧透,看完剧透后看本书会被里面兜兜转转抓错不少人搞得焦虑又沮丧(话说书的页数也是种剧透,每当他们锁定一个嫌疑人看到还有那么多页数就肯定他们抓错人了)但的确,这本小说紧张刺激血腥变态,而且还很硬汉。有很强烈的画面感。今年会上映翻拍的电影,很是期待(千万不要拍得跟丹布朗电影一样让人昏昏欲睡!)
哦对了,作者是挪威的摇滚明星,写的小说也这么精彩真是恨死了。不给写书人活路!
东京日和
她走后,我只能拍空景。 看起来放荡不羁的情色摄影人荒木经惟,对亡妻的爱却如此直白深沉,反差越大,感受越真切。
深泥丘奇谈
日本推理大师绫辻行人一本莫名其妙的故事集子。因为自己偶尔也喜欢写一些没有故事的诡异事件,所以非常体会零食大叔写这本小说的感觉:古古怪怪,似是而非,絮絮叨叨,神神经经……有时候就是为了怪异而进行的似乎没有意义的瞎写。但的确在故事性来说完全是大打折扣。
氛围尚可,这本有点神经质的小说集装帧也还蛮不错的,封面图似乎为了突出和台版的不同,刻意反了过来……据说还要出续集……其实,真的有市场吗?
怒
本月最喜欢的一本小说。看完以后,我本来以为要大哭一场,谁知道哭不出来,反而更难受。很久没有读一本书这么沉迷了。三个不同线条的故事,因为“可能就是那个潜逃的杀人凶手”,而产生的不同信任危机。每个故事都催人泪下,也拷问着阅读的人对信任到底能够承担多大的程度。最后的结局虽然支离破碎,好歹留下了修补的可能。好吧,哭不出来,至少可以长叹一口气。电影是宫崎葵、绫野刚、松山健一主演,拿了年度佳片,要看大概要等到4月才有资源~
家鸭与野鸭的投币式寄物柜
伊坂幸太郎的文很奇怪的,总是可以把很突兀的事件当日常来写,比如杀手,比如抢劫犯,比如被通缉的平凡人,还有这本书,一个陌生人拉着刚认识的大学生主人公就去抢书店。很莫名其妙的。
这本书借用文字的隐蔽性,给读者一个迷糊的效果:这个抢书店的山崎,怎么两年前后变化有点怪怪的?在不剧透的情况下看完还是会觉得有种“真相是这样”的愉悦感(虽然并不是推理小说啦)~三个人一段无邪纯真又唏嘘的过去,还有一件涉及人命的复仇计划……能把一个荒唐的事写得琐碎日常且神经质,这真是作者的本事。感动有一点,分数在3星到4星徘徊吧~
大秦三部曲
台湾学者吕思浩的书,读史要带思辨去读方能学史,至于如何思辨,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学习方式,看史记上所记录秦始皇的历史去寻得一种思考。仿佛打开了另一种看史的大门,读出了大秦的史诗。配合最近在看的大秦帝国连续剧,有不同的解读立场,但能却更理清战国春秋里秦国崛起的脉搏。
如果觉得史记读不下去(反正我是古文苦手),可以读读这套书。
哀眠
我不懂什么才叫完美的文学,但是我喜欢打动我的文字,而张怡微这本“丧”且“哀”的短篇小说集,恰好非常正中红心地打动我。里面的人稀疏平常,是你我,也是路人。本书抽丝剥茧地描述每个人的生活状态与心路时,那些日常也变成了放大的苦,是我们都会品尝到的苦。人与人之间好似被细线牵引着,牵一线而全局皆乱且心神荡漾。年轻时我必然看不下这样的小说,太哀了,而现在,却能绵绵地品读其中的苦味。
把小日子收进手帐里
手账的作用主要还是记事与规划,囫囵吞枣地看完这本书,虽然作者们都强调不要因为贪图漂亮购入没必要的相关配件,但读完后只感觉把手账弄得漂漂亮亮可以发朋友圈了就是最大功效,而手账实际应用的功能技巧却很少提及。刺激文具的购买欲是这本书的最大功用……好吧,也许把手账弄得很漂亮是某种“美好生活方式”,然而我却苟同不了这种美好。相对来说,像奥野宣之那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更有手账功能的奥义~另:评分真的虚高,太多无法感悟的五星了……
李欣频系列
《人生创意课》《创意云世纪》《打造创意版的自己》
读李欣频的书,总会有种神婆式的鸡血。这几本书算是她的创意世界的系列,总结就是:“催眠自己,一定是每天死而复生的造物主!”当你被催眠(或者你自信了),你看待这个世界必然不一样,你的所有创造一定也不一样。 哦,对了,其实这本书的立意早不仅于创意了,而是宇宙。 虽然我读完还是很神婆……
怎么说呢,我觉得我自己很难被她的言论说服,但是,在本书的观点比如“自我死亡与复生”,“脱离自我看世界”,“灵魂思考的进阶”等观点还是很有趣的,想深进去会觉得蛮有启发的。一本书当然不能把你提升成什么样,但你带给你别样的思考这一点,我觉得做得蛮好的。
当然,如果我是23岁看这套书,启发是很大很大的。
编舟记
这本小说像一部纪录片。记录一群人共同穿越漫长时光只为编造一本字典的故事。我觉得许多搞创意,创业的人都应该看看。什么叫匠心,这才是匠者之心!(电影放在硬盘三年了,是时候拿出来看看咯)
其实青春期自己读书也是很快的,但后来诱惑太多,就渐渐地不能把心思放在文字上面。近来发现只要把手机放下,每天来回三小时的路程可以看,等车时可以看,发呆时可以看,上厕所时可以看,不知不觉又找到了年轻时读书的欣喜。
啊,专注的确很重要啊。
再顺便说一下,读书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读也没什么不对。这个读书记录,仅仅是记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