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桃花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描绘的一个仙界。在环境优美的桃花源中,人们与世隔绝,过着鸡犬相闻、男耕女织、怡然自乐的生活——没有战乱,没有压迫,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一生郁郁不得志的陶渊明,在桃花源中寄托了他的田园理想。桃花源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理想社会的符号,也成为古典传统中隐者向往的乐园。
千百年来,人们孜孜以求,寻找桃花源,希翼到达那个理想中的世界,感受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悠然自乐的生活,然而直到今天,还没有人能够找到一个真实的桃花源,除了在文学作品中。
大约在两年前,有一天,我很想去户外活动。于是出门,步行到了一个湿地公园。时值春天,万物生长,春意盎然。公园里绿树成荫,繁花丛丛。沿着公园里的小径,一路前行。经过小溪,水流清澈,游玩的人群,从铺在小溪上的石块过到对岸,笑语阵阵。沿途建有一些民族特色的木屋,似乎还看到了水车。一路上还经过田野,在田埂上行走,大片的油菜花开在地里,在艳阳下闪耀着金黄的色彩。途中有一个寺庙,在山坡上,有小朋友在庙前的广场上玩耍。再向前行,眼前蓦然出现一栋建筑,灰墙青瓦,中国古典民居的外观。大门富丽堂皇,气派不凡,门楣上书写着这栋住宅的名称,非常有味道的一个名字。一路走来,皆是美丽自然的乡村景色,快乐的游人,恍然在梦中。
最终,我走到了一个大湖边,沿着湖边的道路,返回了城市。
两个月前,细雨濛濛的一天,我再次来到这个公园。沿着林中小径前行,园中绿树依然,依稀还听到放歌的声音。我想去到曾经走过的小溪,再缘溪行,重走上次走过的路线。然而,无论我沿哪条路线,曾经走过的小溪没有出现。我没看到田野和油菜花,木屋和水车,寺庙和富丽堂皇的住宅也不见踪影,只有远处传来的歌声陪我。这次我也没有走到湖边,在途中直接折返,回到城市,上次游园的一切,都成了回忆。
一位作家说:“世上不存在桃花源,桃花源只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风吹过,桃花源也随风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