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这个词,已经被我们大中华民族,追捧了两千多年。
什么“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废寝忘食”、“焚膏继晷”,都处处洋溢着对勤奋的赞美,总觉得勤奋才是王道,没有勤奋解决不了的问题。
但是,有没有发现,读书时那些看起来最刻苦的同学,往往成绩平平;
工作后,那些加班最凶的同事,也并不是赚钱最多,升职最快的人。
要知道,你的“低水平勤奋”,正在一点点拖垮你。
01
前同事小陈,绝对是公司里最“努力”的一个。
每天必提前一个小时到公司,下班也一定是最后一个走。
从来没见过小陈在上班时间,干过和工作无关的事儿,不聊天,不刷网页,每次看到他,都是在奋笔疾书,好像分分钟几十万上下的大老板。
即使是这样工作,小陈也从来没放弃自我增值的机会。
看看小陈朋友圈,每次发的不是“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成功人士的六天法则”,就是“富人如何思考”、“马云说:XXXXXXX”;
看到他你一定会觉得,每刷一分钟微博,刷一分钟段子,都是对生命的侮辱。
我们一起工作了三年,上个月他终于提了离职。
原因很简单,在职三年,工资一分没涨;部门经理离职,上位的竟然是新来公司不到半年的小赵。
在一起共事久了,我也多少也能看出来,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
提前到公司1小时,一般是先打卡,再泡杯茶,然后打开电脑,登QQ,看会儿新闻,然后再不紧不慢的去买个早餐;
每次加班,不是在改PPT的格式,纠结“这个图到底要不要加”,就是临时抱佛脚,加班准备明天的会议材料;
总之,最有害职业生涯以及生活品质的两件事儿,他全都做了:
1、把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后来做;
2、花大量的时间在不那么关键的事情上。
最后的结果就是,那些看似工作轻松,生活有趣的小伙伴,坐上了部门经理的位置,而小陈继续做部门“辛勤耕耘的老黄牛”。
02
我还算是一个爱读书的人。
但我看书很慢,小说最多一周两本,那些需要细细品味,来刷新三观的书,读的就更慢了。
我的读书会有位大神,阅读速度基本稳定在2天一本。
两年下来,前前后后读了300多本书。
我绝不否认,这位大神是个能够独立思考,并且风趣幽默的人。
但与他聊天时候,总会发现一个问题。
就是很多他看过的书,仅仅是只能记住一个名字,具体故事是什么内容,主要人物有哪些,或者这本书到底讲了件什么事儿,作者想表达那些观点。
他根本一点都想不起来。
谈到读书方法的时候,他总是说,看书也没有什么方法,就是看,一个字一个字看,看多了自然就快了。
至于读书笔记,读后反思什么的,做的就更少了。
读书这件事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也没有太多捷径,确实需要多看多读。
这并不是我说的重点。
300多本书,这个数量,如果有更高效的阅读方法,一定会产生更大的价值,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茶余饭后的阅读分享。
所以,认识“低水平勤奋”,往往需要关注你所投入的时间产生的最终结果,和预期结果之间,究竟有多大的差距。
更专业的解释是,关注投入产出比,这里的投入,就是时间,产出就是投入时间带来的最终结果。
如果你最终的结果达成,总是需要投入相对更多的时间,或投入相同的时间,总不能达到预期结果。
那么你很可能一直在“低水平”的努力着。
03
如何跳出“低水平勤奋”的陷阱?
001赋予任务重要的意义:
做好一件事儿,往往真的不能只靠“坚持“”道德绑架自己,没有任何意义。
真正需要的是内在驱动力,是来自心底认同,“你需要这件事儿,有个更好的结果”,而不是,这件事儿需要被完成。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差别。但是来自心底的认同感,一定会大大提升完成效率。
002 有意识放弃习惯性防卫:
人类天生的自我保护机制,决定了我们遇到事情的第一反应,是拒绝,是甄别风险。
就好像有人对你说,今天的发型,一般般哦,可能不太适合你;
你的第一反应,一定是说:“土鳖,你懂个屁。”而不是关注这个发型,是否真的与你的脸型,与你的今天的衣服,就是不搭。
这种下意识的防卫,让我们在面对很多问题是,首先想到的是——我不能。。。。
这个想法太大胆了,我做不好;这个任务量太重了,我根本完成不了。。。。
于是,你的习惯性防卫,很容易激发你的负面情绪。
抗拒,排斥,比较,最终带来的,就是拖延,拖延,拖延。
所以,承认你的防卫性心理,经常对自己说,“这件事儿虽然难,但是我没有问题,一定能做好。”然后在想对应的解决方案。
003有效利用“二八法则”:
细心观察,我们所处的世界,就是一个“二八世界”;
百分之二十的人,掌握百分之八十的财富;
百分之二十的人,拥有百分之八十的权力。
多数人的低水平勤奋,也很可能就是把百分之八十的时间,花在了不重要的那百分之二十的事情上。
所以,重要的是,投入百分之八十的时间,做最重要的百分之二十的事情。
不同的事情,不一定需要投入相同的时间,找准重要的百分之二十,才是提升效率的关键。
004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越符合客观发展规律解决方案,越符合客观逻辑的解决方式,往往能帮助我们更快达成想要的结果。
所以,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时时纠正我们的选择路线,找到“最优路径”。
在设计解决方案时,建立“计划—行动—反馈—调整”的正向反馈闭环,时时刻刻处在调整之中,确保我们所有的行为更符合客观达成规律。
如果做得好,好在哪里,需要如何保持;
如果做得差,可能是哪里出现的问题,需要怎么调整,然后继续行动,开启新的循环。
这也就是“吾日三省吾身”的意义所在。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