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在2017年的新年,搞了一个“我在简书过鸡年——万人万字,请接棒!”的活动,日更写文15天,奖品是简书笔记本。之前在微信里看到过简书,也没太留意。年前参加了一个写作训练营,每次作业都用简书平台,这才开始关注起简书。恰好训练营结束,简述也开始了这个活动,我借着训练营鼓起的文学热情,斗志满满开始接力。
之前就在朋友圈看一个朋友,新开了微信公众号,每天更新文章。我每次都会点赞,只是觉得,每天千字,这坚持精神实在可嘉,我也曾有过这想法,但疏于行动。后来看得心痒,也想试试。看他每天发,我也每天暗着写,都存在硬盘或手机里,可是写了两天,就被种种事务冲散了。日更实在不容易,而我能参加这次简书活动,最重要的原因是恰逢假期,一家三口没有回老家过年,也没有安排出门旅行,所以会有大块的时间思考,写字。
前两天是兴奋的,充满新鲜感,把一些自己曾经比较满意的文字片段进行丰富,加工,排版,配图,最后发布。除了投稿接力活动专题,还投稿电影,读书等专题,都被收入了,虽然偶有点赞,但有人读了,心里也还是开心。
第三天,第四天,就有点困难,产生了一种焦虑,早上一起来,就在想着我今天要写什么呢?到了晚上,还没有想出来就变得更加焦虑,就希望孩子早早地睡觉,这样我才能有自己安静的时间,来思考写字。于是,这几天我都是9点开始思考,10点把孩子哄睡了再用手机写,写完也都12点了。但后来我也不纠结时间了,何不就把这段时间作为写作时间,短时间内强迫自己完成,大脑激荡,思考更敏捷,也就不用在写作时间这个问题上消耗精力成本了。
到第五天,六天,这种焦虑,就少多了,白天边做饭边思考我可以写什么,想不出来就读书,按原计划假期阅读《聊斋志异》,读着读着有些自己的思考和体会。于是,每天确定下来写什么再找找相关的解读参考一下,就完成了自己的读书体会。有时是为了读而读,稍显随意;有时是为了写而读,看得快而且细。我之前一直觉得读得快就读不细,但经过了为了写而读,我发现,可以读得快而且集中,有时为了快速掌握文章结构和思想,会快速回读,反复读。所以,读得快是可以读得深入的!这个收获太令人惊喜了。
过年看《聊斋志异》,更显凄冷。写到一半,就开始思考自己文章质量问题,毕竟随意地谈聊斋,或只抓一点又发散不了多少,写起来也没多少意思,读得人少。期间看了也是简书一个人写的聊斋,有意思多了,就更显得自己写得随意。本来我读文章比较喜欢深邃一点的,给人以启发,写起来自然也有点这个意思,都是论文范。但深邃的大家都读不进去,何况我也没写多深入,真正喜欢深入思考的人读了,还不够劲儿。当下,大家比较喜欢实用文、鸡汤文,我又不喜欢。想想,权衡一下,还是先取悦自己吧,先努力使自己满意吧。
接着就聊斋停写了,写起同步看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有趣,看得来劲儿。作者像领人探险一样,寻找字面后的隐喻、象征。这类书非常对我胃口,这两年读了不少文本解读、文本细读的书,都是要读出字面后的深意,这本书就是在帮我们找原型和模式呢。特意新翻出个笔记本,郑重地为这本书写起读书笔记,并画了不少思维导图。
或许是训练营的影响,或许是对《聊斋志异》的高超写作技巧的感悟,或许是福斯特带我看到了森林里的蘑菇,我竟然动笔写了一篇小说《杂货店老板》!还弄个上下连载,一方面凑篇数,一方面好修改。不过,写得仓促,训练营时学的几招用了一下,还算有点亮色,其他的,主题简单——农民工进城了也没消失的重男轻女思想,小老板的生活方式艰辛……可能要表现的还有,但情节和人物或许还没有表现出来,我知道它还不成熟,我还会继续丰富和完善。但无论如何,这是之前想都没想过的事情,我参加文学训练营初衷也不是为了学会写小说,而就是为了能提高文本鉴赏能力,知道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什么样的文字是生动的文字,先前都是喜欢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意象。这是一大惊喜了。
简书活动的缘起不就是改变过年间的吃喝玩乐,以文章接力的形式来完成一场自我对抗的角逐吗?其实,15天下来,我得到的不仅是这些。在这场角逐中,发现未知的自我,这不就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事情吗?
总结一下15天日更收获
1、兴奋,旧文字润色成篇。
2、焦虑,“Deadline”的写作时间。
3、适应,明确写读书札记类。
4、思考,文字的质量。
5、突破,尝试写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