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心理学上一个人的性格怎样形成,和他的童年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孩子开始变得怀疑自己的能力,低估别人的帮助和善意,使得幼年时期被忽视的孩子,很容易形成几种不同的人格:
1. 长期被忽视,成长为自暴自弃型的人格,走向自我毁灭;
2. 从小懂事而用利益交换爱,成长为一个极力讨好型的人格;
3. 通过制造问题获得父母关注,成长为一个欺骗型的人格;
童年错误的生活环境塑造出错误的行为,加之身边的成人没有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长期被忽视,让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去爱别人?怎样赢得正常的爱和尊重?
这些不健全的人格,是怎样影响以后的人生?下面的三个案例中我们来解答这三种人格。
被忽视的孩子走向自我灭亡
因为疫情孩子们居家上网课期间,河南初三女孩因为没有手机而自杀的事件,让我们看到一个长期被忽视、压抑自己需求的女孩子,决绝的选择了离开人世的方式,好似可以以此抵御所有不被爱的事实。
她是家中老二,仅有的一部智能手机,不能跟年幼的弟弟抢,也不能跟姐姐争,只有委屈自己,放弃上网课。
她正处于敏感的青春期,对于被忽视、被压抑的情绪得不到帮助,看待问题的方式也带着自己长期积压的错误消极观点,又很难通过自己进行自我矫正,父母也帮助不到她,这就引发了最后的失控,用自杀的方式结束这一切。
家中的老二,常常会成为被忽视的那个孩子,尤其是在贫穷的家庭里,这种情况更为严重。
任何一个孩子,如果得到关怀和照顾,就无法存活。可是这种忽视,不是全完的忽视,只是相比较其他孩子而言,得到的照顾较少,或者在某些方面被忽视了。
被忽视的孩子,为了保护自己,可能会选择一种封闭的生活,在遇到挫折时会因为羞愧难当而自暴自弃,这种情况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很容易走向灭亡。
被忽视的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
茜茜是个被父母从小抱养回来的孩子,刚抱养回来时对她极好,可是好景不长,本以为此生不可能拥有自己孩子的养父母两人,在将她抱养回来没多久,就怀了自己的孩子。
从此在养父母家的生活就成为而来茜茜的地狱。
开始时她想要努力表现,做的好一些,让父母对她不会那么差劲,父母也很高兴她的懂事让他们省心不少,看着年幼的她的哄弟弟,照顾弟弟,养父母都很高兴。
后来随着弟弟的长大,生活的不顺遂,养育两个孩子的压力,让养父母将更多的爱倾斜给弟弟,甚至一旦弟弟出了什么事情,都会责怪她:弟弟哭了是她没有带好、弟弟犯错是她承担,家里所有的好东西都是优先弟弟,连幼小的弟弟都会利用父母的偏爱,欺负她。
茜茜在这样的环境里,熬到16岁,养父母却让成绩一向非常好的茜茜退学,去打工。茜茜心中失望至极,难道在家里的这些年做的还不够么?
她不想退学,就与养父母闹僵后,离开了那个她从来没有得到过爱的家庭。从此靠着自己打工赚钱支付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直到大学毕业。
她谈了两任男友,第一任男友在一起后总是打她,可她还是不愿意离开他。直到男人良心发现,自己主动放过了茜茜,觉得她太好,自己不值得她那样对待。
第二任男友,和别的女人暧昧不清,甚至将新女友嚣张的带到茜茜面前,茜茜被劈腿后,依旧觉得是自己的错,是自己不够好,才让男友爱上其她女人。
连续两次恋爱的失败,让她开始反思:为何自己总是在爱情里以卑微者的姿态出现?用尽全力的爱,并没有换来更多的爱,反而让男人避之唯恐不及,甚至让男人变本加厉的伤害她?
初始她知道能够用对别人有利的行为赢得感情和尊重,喜欢和表扬,这时她感知到:她所得到的所有感情和尊重,都是一种利益交换。
想要得到更多的爱,就需要好好表现。想要获取更好的东西,也需要好好表现。直到后来,即使表现的很好,也不会得到想要的爱和尊重,这种内心的需求就会转而向外求。
越用力,反而越容易失去。不管怎样用力,最终都导致她在感情上重复的失败。
被忽视而成长为欺骗型人格
有个男孩因为经常尿床,总和母亲发生争执,被送医,治疗时,他说:“小时候,妈妈以为我走丢了,惊慌失措的在街上喊我的名字。”
心理学认为:这段最初的记忆,让他形成了通过制造问题来获得关注的人生意义。
他想通过自己的尿床,获得母亲的关注。
说说另外一个案例:父母因为工作忙,将女孩送到外婆家生活,只有周六周日会被接回家,可是只要被接回家,女孩都会说自己肚子疼,被送医检查后,发现身体没有任何问题。
经过仔细询问才知道:只要父母两人吵架,女儿就会肚子疼。
原来因为工作的原因导致父母两个人感情生疏,经常吵架,有时候还会当着女儿的面吵起来,本来愉快的周末,父母聚焦在自己的婚姻问题中,而忽视了女儿。
这使得女儿心里非常的焦虑,又不知道怎么解决父母的问题,只好假装肚子疼,来吸引父母对自己的关注,而减少吵架,深信只有自己出问题才能解决父母的问题。
这两个孩子都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出问题,来吸引父母的关注,从欺骗中获取安全感。因为受到忽视,想办法说谎欺骗父母,引起父母的紧张。
长期如此,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想法,即:只有别人的担心才能保证自己的问题得到解决,成为欺骗型人格。
结语:
《拥抱你内在的小孩》中说: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一个有着深沉恐惧和缺乏安全感的内在小孩,并且深深的被影响着。
而幼年时期被忽视的那个孩子所需要的,正是我们成人后依旧所需要的,只有正视我们的真正需求,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这本书中为我们提供了几种方式:
1. 诚实的生活,学会直面自己所恐惧、愤怒的事情,走出自己,与他人分享;
2. 接受自己的一切,只有接受才能正视,并找到解决的方式;
3. 待在当下,静下心与自己中心的联结,回到自己最本质的部分;
4. 重新确定自己的界限,把焦点转向内在,不再去向外求,去感知自己的内在情绪和生命力量;
用热情去拥抱生命中发生的一切,当做是成长的粮食。
父母也要学会正确的爱,不忽视孩子的内在爱的需求,才能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安全感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