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写给读者的,更是写给自己的;跟自己的灵魂对话,自我检省,参悟,鼓励和鞭策;文字与同频的人神交,与有缘人共鸣。 ——林林
文/林林
静极了!通向春天的园中小路,平实而又婉转。静谧的夜色里,依稀看得见房前屋后树木两旁卧覆的雪的痕迹,与夜色一道安然地沉寂着。
因为眼睛的缘故,每当夜色降临,走到哪里,都像是走在梦里。更何况,小区内沿路的庭院景观灯,蜿蜒迂回,错落有致,发出淡淡的幽幽的光亮,宁静得似乎没有一丝声息,恍惚间,有种时空交错的幻觉……
起风了吗?一阵阵寒凉袭来,起皱的寒凉,酷似达致冰点的湖面,将要结冰,或者即将融化。
曾经令人刻骨铭心的熟悉,又是那么遥远的陌生,孤独感,或者说是寂寞的情绪,不觉间突如其来,猝不及防!
复旦大学的美女老师陈果说,孤独者自成的世界、体系,表现出“圆融”的高贵。孤独是由思想带来的挥之不去的气质,他的周围笼罩着思想,感觉闲静、淡定。而寂寞是由虚无引起的恐惧,往往不能好好地自处,表现得焦灼、百无聊赖。
认同。如果心中有爱,有盈润的丰足,即使形单影只,即使看似茕茕孑立,也掩不住风景这边独好,自得其乐,异彩纷呈。
林语堂先生说过一段话: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蝴蝶,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间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蝶当然热闹,可都和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如此说来,孤独本是淡淡的人间烟火嘛!怪不得饱尝了孤独滋味的演员潘虹说,生命的实质就是孤独的。而纯粹的孤独,让人思考、沉静、升华。它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教养。
了解,如她所说,思考,沉静,升华,恰是向内寻找方向的路径和解脱的方法,而这个方法,能够让人享受孤独。
有句话叫“话不投机半句多”,就是说你可以选择止语,可以转身离去,可现实是,由不得你!在人脉为先关系开路的江湖上,有一个经久不衰的热词叫“应酬”,事业,家庭,提职升迁发展进步,不论为了什么,言语沟通都是省不得的,演讲沟通语言大师们的课程为什么受欢迎?应运而生啊!
现代人不缺少表达,而是缺少思考,特别稀缺的是深度思考。人们不断创造各种机会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展示自己,即便不善言辞,即便大辩若讷,也都不甘示弱,粉墨登场,深怕被历史的潮流悄无声息的淹没。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孔子说:“古人言语不轻易出口,就是怕自己的行动赶不上。”
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先把事情做好了,再说出来。”
我们传统的教育始终提倡内敛而含蓄,谦逊而低调,认为这是一种美德,是修养。
而现代社会崇尚的西式教育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千万别埋没、贻误自己,要千方百计地“出落”自己,应该说,张爱玲小姐的那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彻底激活了人们心底那颗“不安分”的种子。
于是,人们变得不再淡定了,随着潮流的涌动,做着一些“不得不”的事情。眯起眼睛四下里目测一下,就会发现,有些人是因为过于依赖外在的喧嚣,而渐渐丧失了独处的能力。一旦曲终人散冷清下来,没有内功支撑,耐不得寂寞,虚无的恐慌,焦灼和百无聊赖……,就会浮出水面。
谁不喜欢宁静平和的天伦之乐呢?谁又愿意把自己卖给无谓的客套,寒暄,心口不一?可都是凡人啊,谁又能甘心落后于时代的潮流呢?
而潮流又将把我们引向何方?
习惯了看破不说破的城府,习惯了心知肚明的敷衍,习惯了巧舌如簧的逢迎,习惯了明争暗斗的套路,习惯了工于心计的算计……,习惯使我们妥协于习惯。
最可怕看似门庭若市,觥筹交错,心内却寒凉悲戚,那种彻骨的寂寞,何以言尽!
世界越是吵嚷喧嚣,人心越是寂寞清冷,这寂寞来自于不能够真实的表达,来自于草率的匆匆而过,来自于一个屋檐下的时空错位,来自于对善意的曲解,来自于强加于人的误读错判——是的,在这浮躁而又崇尚自我的时代,当我们还没有足够的“爱人”与“知人”的智慧,当我们还没有真正修复心底那与生俱来的悲悯之心……,那么,请首先止语深思吧,既不要妄自菲薄地褒贬别人的世界,也不要轻易企望“被世界"了解——毕竟,人世间充满了悖论,最要紧还是独善其身!
老子说,大道至简,本来简单明了的捷径,人却偏要九曲十八弯的艰难跋涉,舍近求远,舍本逐末。也许,人世间本来就是无以复加的悖论集合,如同唐僧取经,不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如何取得真经!
都在谈论所谓“极简生活”,对现代人来说,“极简”却并不简单。甘于清朴,守住“清闲”,留一份淡泊,享一份孤独,恰是一种洞达超脱的非凡境界,对许多人来说,却只是“虽不能及,心向往之”的愿景。
说到悖论,不由得想到了梵高,想到蒋勋老师的解读,他说,梵高的“疯子”世界里,有最纯粹的美,而我们没有,我们习惯于妥协,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流失了真正纯粹的自我呢?梵高揭发了所有“正常人”的妥协,他明确宣告:没有某一种疯狂,看不见美。
蒋勋老师说,我们可能在一张《向日葵》前掩面而泣, 我们可能在一张《自画像》前惊叫起来,我们可能在一张《星空》之前热泪盈眶,而所有的感动皆是来自于作品中的梵高,而非现实中的梵高。
是的,梵高的世界是分裂的,他在“疯狂”的对美的发现中,过着窘迫的,难堪的日子,对于饮食男女,他的生活无疑是失败的,而对于梵高,也许正所谓孤独求败,悖论的世界,对他来说,遍地都是无可奈何而又无以辩驳的谬误。
而他的“疯狂”,是不是他孤独灵魂的极致表达与另类解脱呢?
是与不是,面对两个梵高,蒋勋老师这样说:我们只能面对他的画,因为梵高的美太危险,我们不敢面对他真实的生命。
是否想过,如果,恰巧面对他真实的生命,我们将如何解脱?
四周静谧得有些空蒙,脚下延伸着被拉长的影子,回转头,仰望那悬在空中的一轮圆月:也许,正是因了两千年的寂寞陶冶,才使得广寒宫里的嫦娥,在天上人间的熠熠璀璨中,变得愈发柔和恬淡,从容自得……
石子小路依旧蜿蜒,庭院灯盏依路婉转,每一盏灯下,都是一方氤氲留白,恰似,“圆融”的高贵,悄然低回……
点击以下链接,可以购买到本文林林写的长篇小说《因姻缘》——
http://url.cn/47nOKsm
http://item.jd.com/11993679300.html
请关注微信公众平台“林林时间”
林林微信:eoe_storm880202
QQ:1016573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