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马克·李维的《偷影子的人》已经有些许时日了,回顾起来,就似淡烟雾霭,没着痕迹,亦无甚可说;只记得那缕淡淡的悲伤,安静、不浓烈,却深深沁到了骨髓;与成长一路相伴,又比时光更为悠长。
书中的 “我”是个安静而懂事的男孩儿,对他人体贴得令人心疼。周遭的人,各有各的悲伤,偏偏又都由“我”来体味。作为读者,我心里不由得叹息,为什这个孩子要这么懂事、这么乖,感觉从小就是个大人?是啊,爸爸拖着行李箱和“我”的童年一去不复返,这个告别来得太早、太早……
成长带着微微发涩的味道还在继续,七叶树、黄昏、雨夜、阁楼、月影,这一切仿佛是个遥远的故事,又像是在身边,像是丁香花落在肩上,黄叶踩下去有碎响,像是都城秋天的清晨,马路清扫后的文理,像一杯清茶,苦得轻描淡写,却回味悠长…
青春带着一抹不同的气息与色彩走进“我”的生活,然而,那个有着大提琴音色的女孩,和“我”一起放飞心灵的女孩,用风筝写“我想你”的女孩,说过永远不会忘记的女孩儿,终究还是翻篇成过往。从此巫山的“我”,带着残缺的心,去拥抱另一个人,却让自己的缺口划破了对方的心,是不是,这便是“成长”?
书中总是这样不紧不慢、不咸不淡地絮说或悲或喜的生活,再加上一点法国人的睿智与调侃,轻谐的语调,雅致的情境,可听着心怎么就像被轻轻捏了下般的酸疼?现实如此地现实,“我”又要如何再摆出一副认真的姿态来?太沉重。
如果悲伤的童年与酸涩的青春便是成长的全部,那样的人生轨迹到底还是算得上幸运的,毕竟“母亲”一直在,而且未来也可以期待。其实,成长最可恨的是会让人遗忘一些不该遗忘的人,是让人抛开一些不得不抛开的人,是教会子女如何让父母寒心,是给子女冷落父母的资本。作为医学生的“我”,竟然不知道母亲的病,这是怎样的讽刺?这样失去了她,心又该有多痛?这一刻,悲伤不再含蓄,泪坝终于决堤…
那一张张静默的诊断单,那个被拒绝的探望与出去度假的谎言,那个孤独的房子,那个再也不会有熟悉香味的床,还有人去楼空,冰箱里却仍储存着的关爱…生死的界线、时间的节点,似乎分明,不可抗拒;又似乎模糊,很不真切。
孩子啊,永远别忘了多爱一些父母,否则必定要后悔。——这句话,说给正在阅读此文的大家,也说给我自己。
关于最后的结局,我很开心大提琴女孩儿能重生,但旧梦不是千年古莲的种子,也能经受住岁月与变迁么?何况,不论什么原因,背弃了当初约定的人,怎值得第二次的机会?小说到底是梦幻,结局终究是过于理想得,反让人觉着是种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