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取得正当的财富,赢得他人的尊重,做最具体、最实在的事情,而且勤奋地去做,而不去空谈大道理。这就是我认为的最有尊严的生活。
——罗振宇
首先来说一下这本书的作者——罗振宇,人称罗胖,知识社群《逻辑思维》的创始人,他主讲的视频脱口秀《逻辑思维》每一集平均播放量200万次。微信公众号“逻辑思维”拥有460多万用户,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知识社群。我第一次听到他的声音是在喜马拉雅《罗振宇有声全集》,要知道罗振宇可是在喜马拉雅这座“流量金矿”里面淘了4.1亿的流量,所以提到他的名字大家应该并不陌生。
这本书一共四章,第一章主要讲述了个人崛起的力量。他从《不可思议的年代》一书中引出“世界的不可预测、不可控制”的概念。通过大量的史料剖析,揭示那些企图去控制这个世界的作为,终将付出的惨痛代价。并从中得出一个终极的解决方案就是:用不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
《不可思议的年代》这本书腰封上写着几行字:“旧时代的全球秩序摇摇欲坠,传统精英们束手无策,现在是轮到我们登场的时候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创造我们的社会。”罗振宇由此认为,承认个体的力量,重视市场的力量,不控制反而是最好的控制。
第二章,标题是“创业去”,这既是他对个人崛起的期望,也是对所有“沉睡资源”的呼吁。他借用“技术爆炸”这个概念,分析了个人崛起的机会。
“个人崛起的优势一:惊人的发展速度。”他从市场上一些小作坊小企业短期爆炸式晋升成为同行中的领军人为例,告诉我们没有什么不可能。当然,也不可能总是顺风顺水,想做就能春风得意。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枪打出头鸟”,假设你成功了,你以一介布衣之流瞬间跻身帝国之位显然太扎眼,总有大佬会来封堵你、收购你、给你制造困难,或者等你变大,遇到问题时再把你封杀掉。
作者由此引出“个人崛起的第二优势:大规模吸附资源的能力。”“在互联网时代,个人除了有速度上的优势,还有迅速聚集资源的优势。”也就是说,你做出一个东西来以后,一定要把旗子立起来,抓稳。这样一来,下面所有的资源自动会来到你的旗下,形成更大阵势,形成大家多赢的局面,你的企业才能走得更远。“个人崛起的优势三:机会越来越多。”这点容易理解我就不再赘述。
有了想法,就要作为,作者通过一些史料和案例得出“微创新身法的四个步骤是转身、立定、呻吟、躺倒。”并且得出创业的四个逻辑是:“第一,坚决认可并承认以及直面自己内心对于金钱的渴望;第二,学习巴尔沃亚,不跟存量较劲,而去寻找人生的增量;第三,学习麦哲伦,沿途获取最需要的帮助,用最低的成本区整合全新的资源,然后像兔子一样去寻到最近可以吃到的草;第四,学习库克船长,总结前人的经验,试图提炼出科学的规律,然后外推出去,探寻新的增量。”
现实中不难找出案例,近几年最成功的要属马云的阿里巴巴。说近一点,淘宝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以后,一段时间身边热衷于开网店的不胜枚举,网购也成为一件很日常的事情。而且,可以说很长时间内它是不可被替代的。
虽然后来各种平台效仿淘宝想独立门户,也有做出成绩的,但是就目前看来,还是没人能打破它一家独大的局面。
如何在这个市场里分到一杯羹,在这一章节里完全可以找到理论指导。而在实施过程中显然阻碍要大的多,因为世界不可控,所有的事态发展都有不确定性,能在市场里审时度势,用力恰当,才能让自己的企业存活下来。就拿去年兴起的共享单车来说,众多企业倒下了,唯独摩拜和OFO还活跃在视线里,这难道不是策略和机遇让他们坚挺地在“单车战役”里活了下来,哪怕当时只是略胜一筹,也可让他们暂时摆脱“灭顶之灾”。
你是否也有好点子?是否也想付诸行动,也许下一个异军突起的企业,就来自你内心深处萌芽的那一个念头。
第三章,“互联网进化论”,作者一上来便抛出一个标题,“和你赛跑的不是人。”他从互联网爆炸式地进入人类社会作为背景,提出由于互联网飞速发展和植入到人类社会,将带来大量劳动力的富余,我们将面临灾难性的失业这个假设。并就此假设提出了我们面对趋势应对的方法,也可以说是对于大多数人未来求生的建议:一、“放弃追求地位,转而追求联系。”也就是去抓住那些不可能被替代的职业,人工智能无法去完成的工作——人和人之间联系的工作;二、“放弃追求效率,转而追求趣味。”也就是放弃那些按部就班的“铁饭碗”,让每一个小群体靠兴趣、价值观、心灵的追求、趣味的表达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个小而美的商业形式,这就是未来人不会被机器替代的岗位群聚的选择。
所以,不要再以为公务员、银行柜台员是不可撼动的、收入稳定的职业。也不要小看护理员、家政工作者,这些人的工作才是未来任何机器不可能代替的工作。
当然,对于企业的生存之道,他也给出了结论。关于小企业,作者认为有两种活法:“一种叫做‘蟑螂式’,就是个体又小,生得又多,还跑得快。比如淘宝店家。另一种叫做‘犀牛鸟式’,准确地讲叫‘寄生’,就好比新浪微博,主办方曹国伟真的没赚到钱,但是靠微薄发起来的大V比比皆是。‘寄生’并不可耻,只要您懂得变通、转化资源优势,你就是赢家。”
无论何种模式,作者所要说的是我们只需要存活在趋势里,遵循一定的规律,就可以谋得生存。
第四章写的是“今天我们该怎么活?”首先作者抛出了自己的观点——“挣钱是这个世界上最体面的生活方式!”作者的态度是:无论何种手段成功的商人,无论他最终是家财万贯还是身无分文,他都应该被尊重。
其次,对照富兰克林的一生作者总结出了四个目标:“第一、保持旺盛的好奇心;第二、正当地多赚钱,让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过更好的生活,有能力去帮助自己的朋友;第三、用有趣的方式获得自己的社交生活,并在朋友中,在帮助过自己的人中赢得尊重;第四、在还有余力的情况下,勤勉地去做一些具体的事情。”这可以说是普通人最现实的奋斗目标了。
在这一章节里,作者用很大篇幅去讲“拖延症”这件事情,这是社会人的通病。明知道要干,就是没有办法让自己开始干,在拖延、焦虑、负罪这样的情绪里死循环,无法自拔。
而且拖延症是无法治愈的,作者认为,我们能做的是“把拖延症变成一件有价值的事情。”这里他用佩里教授的“结构性拖延法”来做例证。所谓的“结构性拖延法”就是你明明知道有一件事情摆在那里,自己又不愿意去做,那么干脆再去找一堆有价值的事情,让他们之间互相拖延。即使你东路不通,也许西路倒通了,你终还是做成了一点儿有价值的事情。如果你实在懒到连这点也不去做,那也没什么奇怪,大不了也就是个失败者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拖延症并不是懒,懒人是不会有焦虑和负罪感的。能意识到自己有拖延症的人,还是有救的。我们以前被老师要求写五年规划十年规划,那也就是一份作业,几乎没有一个人能落到实处。说近一点,有多少人还在按照自己的规划一步一步去追逐所谓的梦想?
意识到自己有“病”,就不能“讳疾忌医”,要去直面这个问题。就好像受了伤,就需要撕开伤口用药水冲洗,疼就一会儿,疼过了,总会痊愈。不处理,这个伤口也许就会长成脓疮,让你长期焦虑。更何况拖延症这种病只要多一些决心多一些毅力就可以,不需要你为此流血流泪。不试试,怎么知道不可以?
作者还用了大量笔墨来写费马大定理。它好像是人类的一个智力游戏,而且是全球高智商人群的一个接力赛,最终在3000多年的一个历史跨度里,在全球的一个协作场景里完成了。
作者抛砖引玉,想要告知我们的是“人类知识领域、智力领域的任何丰碑,从来都不是用强烈的目的性建造出来的,它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是由兴趣堆积出来的。兴趣不仅促成了最后的成功,而且点亮了其中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个人的生命。”所以兴趣是成功的必要因素。
最后就是讨论“怎么当个明白人”了,无论什么时代,总有人进入思维误区,作者只引申一个点——“因果关系”,来指导读者如何看清世界。作者认为“搞清楚因果关系是当个明白人的第一步,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警惕三样东西:所谓的经验之谈,所谓的权威话语,所谓的道德说辞。”作者在书的结尾分享了他自己的两个人生信条:“第一个,我坚决不相信一切人告诉我的狭隘的因果论;第二个,用自己能够认同的因果关系,来把握自己的决策。”也就是说即使在集体中也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思考,不要从大流,按照别人的想法去思考。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将烟消云散,个人崛起的时代已经到来。”读罢此书,只觉得自己被自己狭隘的价值观禁锢在原地,多年如一日。社会在飞速发展,科技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同时很多人类技能也在退步。我不希望自己成为为被程序操控、为机器服务、被时代遗忘的人。学习独立思考,打开思维,放眼世界和未来,才是我应该去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