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知蜜读1164】 2019/02/21 星期四 荐书蜜友:书童珊珊
文:橘子
前段时间去小姨家里做客,顶着一脸精致妆的表妹在穿衣镜前换衣服,还时不时询问我的意见。
我一直以为她今天要出门,直到她把开着美颜相机的手机递给我。
“姐,给我拍几张照”。本来以为是几分钟的事,结果居然花了一个多小时。
两个小时后,我看到了她新发的朋友圈,“今天姐姐来做客,玩得很开心。”
如果说费尽力气发朋友圈算是好玩的话。
好吧,妹妹,你赢了。
翻开我们家这姑娘的朋友圈,高颜值的自拍照,完美的九宫格,还有各地往返的车票,对了,还有封面好看的书。
看到她晒出的玛格丽特的《情人》,我问她,你觉得,书和电影哪个更有感觉。
她脱口而出:“哦,那本书啊,我就翻了几页。”
朋友圈里的她,是精致的猪猪女孩。
可是我知道她的卧室是乱糟糟,买来的好多书还都没开封。
好多人把朋友圈当成了舞台,而真实的自己,其实远没有那么光鲜亮丽。
曾经有一个名为《虚假的你》的视频,在网上热传:
朋友圈里晒美照的那个女孩,只是想坐在床上看别人给自己点赞;
晒出环保出行的小哥哥,看起来很酷,可他的代步工具是轿车;
朋友圈里秀恩爱的姑娘,前一刻刚和男朋友吵了一架。
拿着一瓶饮料摆拍的男生,喝了一口就将其扔进了垃圾桶。
只是为了在朋友圈晒美照,一位帅哥在镜子前换了很多套衣服。
有网友评论:
“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大家为了点赞,也是蛮拼的呢!”
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很美,大家真的是处心积虑呀。
我们把生活变成一个摆设,放在别人的眼前,一心等着别人的夸赞。
认识一个朋友,朋友圈里都是各地旅游打卡,别人长途跋涉去欣赏风景,而她,拍照就是初衷。
有幸和她一起出行,感觉和她在一起,游玩的意义就是拍照。好不容易到了我心心念念的名人故居,她却不乐意进去。
因为里面的东西拍出来不好看。
别人旅行是为了放松心情,而她,就是辛辛苦苦打造朋友圈。
她也挺忙,根本就没时间欣赏风景。
别人晚上还有时间写写游记,而她就是去找攻略,看看明天哪里更适合拍照。
有的人,在社交平台上打造着完美人生,似乎这一切都无懈可击。
但这些人,其实是想活给别人看吧。
在如今的网络时代,每逢名人去世,就会掀起一段时间的“刷屏狂潮”。
杨绛去世后,朋友圈里无比热闹,大家都跟着点赞,转发,还有人发出长评论。
搞得自己很熟悉似的。
读几句杨绛的名言,看几篇文章,在朋友圈里纪念一下,就等于自己读懂了杨绛。
余光中和霍金逝世时,情况也是如此,大多数人都沉浸在碎片化的只言片语。
以为看见了树叶,就等于去过了森林。
事实上,不管这些人在当时流露出多强烈的欣赏和惋惜,朋友圈里发过多么优美的语句和诗。
还是只知道余光中的《乡愁》和霍金的《时间简史》。
甚至还没有读过整本书。
纪念他们,本应该拜读他们的作品,去了解他们真正的价值。
可实际上,我们在朋友圈里过过转发、评论的瘾,就完成了自己获取知识的仪式。
好像我们从一无所知到学富五车,只是一瞬间的事。
身边会有人跑到图书馆,只为拍一张照片,看朋友圈的人会以为她在认真学习。
只有身边的我,才知道,她玩了一上午的手机。
有人打卡学英语,刚开始是热情饱满,之后就只是在时间截止前,匆匆记忆。
而朋友圈显示的是,按时打卡。
看到自己的朋友圈,我们不禁想:生活还挺充实的。
社会学家戈夫曼曾在《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中提到:
“社会和人生是个大舞台,每个成员作为表演者,都十分关心自己在观众面前塑造的形象。”
如今的朋友圈,倒成了一个浓缩的舞台,我们不遗余力地装扮,表演,甚至弄假成真。
我们用一袭华丽的外衣,优雅地将自己包裹起来,可是再精致的外衣,始终只是外衣。
脱掉外衣,我们原形毕露。
不过,比起这些伪精致,内在的精致才是真精致。
有一对香港情侣,在出租屋开了一家叫“Sunfafa”的复古二手店。
两个人买不起婚房,就住在一个60平米的小房子里,房子里摆满了心爱的二手旧物。
他们笑得很开心,因为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样的人,才是精致到了骨子里。
在他们眼里,所谓的精致,不是多么美的朋友圈,而是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
真正的精致,标准是自己,而不是别人的目光。
人的一生,有两条路,一条是面子,一条是里子。
光心思打理面子的人,里子不可能接近完美。
里子是自己的,面子很大部分是做给别人看的,要想活得精致,还是多打理里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