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你做新闻你会关心什么?关心新闻中的人。这是柴静进入中央台的面试问题和她的回答。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是教科书上的定义。现实中的新闻,纵然变幻万千,纷繁复杂,终归离不开人这个核心。
《看见》一书,没有刻意的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柴静选择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
发生新闻和报道新闻的都是人。我经常在琢磨这个“人”字,就两笔,一撇一捺,一生一死,花开花落,何其简单。然而人性又是极其复杂的,“一半是天使,半是野兽”。
所以,《看见》中的人物,是有着不同命运曲折的群体或个人。
服毒的小学生,土地被强拆的农民,瞒报矿难的官员,吸毒的人,同性恋者……
我在读到这样字眼的时候,内心是痛苦的,也许是不愿接受,也许是觉得这样的事情离自己很远。然而,这样的事实,却是每时每刻发生存在的。
讳疾忌医,我们有时候不大愿意讨论不幸的事。做新闻,就是和这个时代的疾病打交道,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
2.
《看见》,要看见什么?每次看完一遍这本书后,我都会问自己。真相!要看见真相!新闻的目的是帮助民众认清真相。
除了这些,就是柴静个人的魅力。抛开她的主持人和记者身份。我觉得她是一个很真实而且有温度的女人。
“我上学早,小矮弱笨,没什么朋友,玩沙包、皮筋、跑跳都不及人,就靠墙背手看着。”看柴静的书,觉得在听她说话,她就在身边,平静自然的说着一路走来的见闻。
有一年冬天,柴静和同事去四川深山采访,中午走到镇上。
“我们找到一家小馆子,让他们下挂面,煎了几个鸡蛋,又切了些硬邦邦的结着霜的香肠。胖老板娘拿只碗,红油辣子、花椒油、青蒜叶子调的蘸料,又抓一把芫荽扔里头。”
柴静呢,在万山之间,站在肮脏的雪地里,脚冻得要掉了,深深的忘肺里吸满是碎雪的空气,心里忍不住说:“妈的,我真喜欢这工作。”
真性情的人在交往中令人觉得舒坦。而记者往往被要求独立于事实之外,进行客观性报道。柴静最开始,也认为真相会流失在涕泪交加中。
事实上,有温度的报道,不仅仅凸显报道者本人的魅力,也更能打动人心。我们在喝完一包苦涩的药后,总希望吃到一颗话梅糖。
客观是对事件中的任何一方都投入其中,有所感受,相互冲突的感受自会相互克制,达到平衡,呈现出“客观”的结果,露出世界的本来面目。
3.
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
柴静进中央台前,已经很有名气。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夜色温柔”,在湖南卫视主持“新青年”。
柴静首秀央视的节目却是惨败的。自己以前花里胡哨的文艺路子在央视行不通。每天节目最后的主持人评论,经常是一遍又一遍的写,却都过不了关。
冬天熬到凌晨两点编辑完片子,台里的人都走光了,她才拖着疲惫的身躯,一级一挪的,爬上十八楼的住处,刚扑倒在床上,导播打电话说带子有问题,再爬下去改。
“浅青色的黎明,风把天刮净了,几颗小银星星,弯刀一样的月亮,斜钉在天上。”
这一年柴静24岁。字句里流露出年轻的艰涩和执着的气息。
记者、主持人,经常报道传播他人的故事,经历,生活。也在这个过程中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构筑了自己的生活。
眼酸抬头时,看见窗外的满城灯火,了解他人越多,个人的悲酸欢慨也就越不足道,在书中你看到千万年来的世界何以如此,降临在你身上的事不过是必然中的一部分。
《看见》。看见人间百态,寻求事实真相;看见世事沧桑,感悟悲欢离合。看见更加真实的我和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