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理解记忆法
理解是什么?理解就是因每个人的大脑对事物分析决定的一种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就是通 常我们所说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般也称为了解或领会。理解与概念和问题都有密切关系,有时是互相重叠的。也有人说,理解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关系,直至认识事物内在的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了解了什么是理解,那么理解记忆法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要求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 础上进行记忆,是一种对所学材料进行咀嚼吞咽、消化、吸收的记忆方法,与此相对的是机械记忆。例如,我们对于那些本身没有什么内在联系的记忆材料进行记忆时,一般采用机械记忆法如历史年代、统计数字、外语单词、人物姓名、地理名称等。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很多同学上了中学后,经常感慨自己的记忆力衰退了。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如:考试之前背什么马上就忘记;单元测试的时候,答案在脑子里若隐若现,但就是想不起来;老忘记已经记好的英语单词;以前记过的公式,很久没有使用就忘得一二净了;以背诵为主的科目,成绩总是不理想。
难道记忆力真的是衰退了?其实这些症状,很少在小学生身上出现,可是,从初中到高中这种现象就较为普遍了,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从小学到中学,学习的内容日渐复杂,到了中学如果还是完全靠机械记忆是行不通的,因为这时候的知识需要理解,如果对所学的内容还没有理解透彻就想死记硬背是很难记住的。
二、理解记忆法与机械记忆法
通过这个例子,你是否觉得理解记忆法要比单纯的机械记忆法更胜一筹呢?
下面再来举个例子,请你试着比较记忆以下两行文字:
(1) 顾如松常果客的镜愉理可像一心快样一地照子出么来,那做照生以意定会非轻。
(2)如果顾客的心理可以像照镜子一样地照出来,那么做生意一定会非常轻松愉快
这是两句相同字和字数的句子,只不过一句是完整的话,一句是顺序打乱了的话。毫无疑问,记忆第二句要比第一句快得多,因为第一句只能机械地记忆,而第二句可以通过理解句子的 意思对其进行记忆。
又如,我们平常说泰国的首都曼谷,实际上这是一个简称,泰国首都的全称是“共台甫马哈 那坤奔地娃劳狄希阿由他亚马哈底陆浦改劝辣塔尼布黎隆乌冬帕拉奄尼卫马哈洒坦”共41 个字。
短时间内想要把这41个字一字不漏地背下来,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恐怕要比记圆周率小数点之后41位还要复杂得多。
我们不妨来背诵这两首诗,一首是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还有一首是王维的《红豆》: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两首诗的总字数比泰国首都全名还要多7个,可是只要读几遍也就会背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两首诗形象优美,容易理解,所以背诵的障碍很小。
通过以上这些例子,可见机械记忆所花的时间比理解记忆多得多,对于同样的记忆材料,用 理解记忆比起用机械记忆,其效果将会更加明显。理解记忆更让人感到记忆的快乐,不仅在记忆中学到知识,增长知识,还能体会学习的快乐。获取新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是学习的目的,而机械记忆只求将内容生硬地记住,不求对内容的深解,无法使人对记忆产生兴趣,这种记忆方式只能适用于一些必要的场合,例如考试、比赛、即时需要等。
另外,机械记忆法的记忆内容不会保持太长时间,而且很容易搞混。例如在记忆历史事件 时,许多人会将时间与历史事件的内容记脱节其原因就在于记忆时不求理解历史事件发展的脉络,只求快速记住涉及考试的知识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对知识点的理解上,以便为记忆多增加一分把握。那种追求速记式的学习只会把你的大脑弄得越来越乱。当然,我们在此特别地强调理解记忆得好处,不是说我们的记忆中不需要机械记忆,机械记忆就一定不好。实际上,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大量地使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并且帮助我们记忆了众多必备的生活内容。在孩子刚学会说话时,无法理解记忆内容的深层含义,只能靠机械记忆。机械记忆可以使我们记住第一批记忆内容,为我们的理解能力打下了基础。
因此,我们不能抹杀机械记忆的作用,即使是现在我们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记忆的储 备,仍然离不开机械记忆的方法。当我们遇到那些一时难以理解的内容,而又必须记住的时候 ,我们不得不靠机械记忆;当我们要面对考试而这部分内容还未弄懂的时候,我们要用机械记忆法将其记下,之后再花时间去慢慢消化理解。当我们懒于去查清内容的真实含义,又要记忆来的时候,就只能暂时用一用机械记忆法。
三、理解记忆法具体步骤
要想充分掌握理解记忆法,关键在于对于内容的理解如何才能轻易地理解记忆的内容 首先,要弄清材料的内容实质,达到透通的效果,不能一知半解。在读材料时,要带着问题去读,多问几个为什么,并且对每个提出来的问题要逐一解决,及时解决,不要留待将来再解决。例如对某个字的意思不清楚,或者读音读不准确 当及时查字典,求证清楚。就如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样。读书必须深思多问,只读而不想,容易浮光掠影,所获甚微,或者人云亦云为书本的奴隶。
在理解记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每个字、词的理解,这种情况在诗词中出现得比较多。如:在记忆杜甫的《春望》一诗时,要弄清楚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写诗时候的心情,以理解诗中词句的真正含义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本诗的意思为国家被战争搞得破败了,山河却还依然存在。春天长安都城的草木长得茂密。因为人在伤感的时候,看到花开了反而会落泪,听到悦耳的鸟鸣,不是让人高兴而是使人惊心。战火连绵不断,又到了三月。收到家中的一封信,能值万两黄金。满头白发,越抓越挠越 感到又短又少,稀疏得简直连发簪都插不住。
该诗前四句中,寄景生情,抒写忧国情怀。后四句在忧国的基础上进一步抒发思家的愁怀, 但目的还是为了突出忧国感情。理解了作者的这份忧国忧家的心情,就能较好地记住该首 内容。
其次,尽量把理解材料中的内容运用于实践之中,在实践中不断练习,加深理解。例如,很多学生只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而缺少实践的机会,往往造成高分低能,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有些学生则在学校期间参加勤工俭学或者进入社会实践,从而毕业后很快就能找到工作。对于要记忆的知识也是如此,只有把理解了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记忆更牢。
因此,对于那些有条件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知识一定要尽量做这种转化工作,使理论在实 践中得以检验,实现认识的最后过程:实践——理论——实践。
学习了理解记忆法之后,如果想让记忆更长久地保持下去,我们还应该做到勤思考。因为思维与记忆、思维能力与记忆能力是密切联系的。思维以记忆为基础,“不记则思不起”,头脑中没有以往记忆的材料,则无从思考。思维活动的结果,也要依靠记忆才能保存下来;记忆 思维为条件,对接触的新知识或新经验,倘若不经思考过程给予咀嚼消化,就很难变成长久记忆被保持下来。
不思考能不能记住呢?当然也能够记住一些生活知识确实对有些东西的记忆是在没有用脑或没有用多少脑的情况下进行的,但要记忆对人的生活有实际意义的知识,人都要经过思考,越是有意义的知识,越是要经过深入地思考,有思考才能有理解,有思维才能有收获。
我们知道,对于一个人来说知识,尤其是书本知识是外在的东西,如果没有经过思维器官深入思考,那么它仍然是外在之物,并不能转化为智能再者,我们还要看到,一些书籍,尤其是一些经典之作,是前人或别人几十年心血的结晶,是他们付出巨大劳力创造的精神营养品。其中的精髓,远不是瞥一眼就能看出的,如果怠于思考,纵然能记住一些词句,弃珍珠而拾贝壳,也是没有价值的。
四、如何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
1.苦思
苦思是指思维的精神状态。思考,往往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要有执着顽强的精神。据说,黑格尔就有这种苦思冥想的精神。有一次,他为思考一个问题,竟站在雨里一个昼夜。苦思的要求就是不做思想的怠惰者,经常运转自己的思维机器并能战胜思维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困苦。
2.巧思
巧思指思维的科学态度。我们提倡的思考,既不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也不是钻牛角尖的认死理,它是以思维科学和思维逻辑作为指南的。这种思考是科学的思考。我们不仅要肯于思考,勤于思考,而且要善于思考,也就是说,在思考时要恰到好处地运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等思维方式,使自己的思考不绕远路,卓越而有成效。
3.多思
多思指思维的频率。复杂的事物,思考无法一次完成。古人说“三思而后行”,我们完全 可以针对学习记忆这样说:“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记。”反复思考,一次比一次想得深,一次 有一次的新见解,不停止于一次思考,在多次重复思考中参透知识,把道理弄明白,事无不记。
4.精思
精思指思维的质量。思考的时候,只粗略地想一下,或大概地考量一番,是不行的。也就是 说,精思就是融会贯通,使书的道理如同自己讲出去的道理一般。思不精怎么办?朱熹说:“义不精,细思可精。”细思,就是细致周密、全面地思考,克服想不到、想不细、想不深的毛病,以便在思维中多出精品。
要发展自己的记忆能力,就必须相应地去发展思维能力。只有经过自己积极思考去认识事 物,才能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把知识变成真正有用的东西。掌握知识、巩固知识的过程,也就是积极思考的过程。我们必须努力完善自己的思维能力,这无疑也是在发展自己的记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