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无中生有”,形容凭空捏造,一个贬义词。
然而,“无”和“有”,从先秦的《老子》到魏晋的玄学,都是一个非常基本的概念。“无中生有”,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是重要的哲学命题。
现在的中国,很多稍微受过一点教育的人,对“无中生有”这一中国传统哲学命题,不是认为可笑,就是认为无知,都会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从“无中生有”这个成语的现代意义,不难体会人们对它的态度。
我们知道,先秦,是中国哲学的原创期,也是中华文化的起源期。先秦诸子的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中,占有极高的地位,后世思想学派,莫不渊源于此。所以,现在有学者提出,要重新审视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以外的诸子,以帮助中国文化、制度的重构和创新。
本文对“无”、“有”及“无中生有”进行简单的讨论,然后用现代物理学理论为其诠释。
一、“无”的概念的产生
先秦的著作《老子》中,提出了“有无相生”的辩证法思想,也就是“有”和“无”相互转化。其实,整本《老子》,“有”、“无”的概念,尤其“无”的概念,随处可见,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为,则无不治”等。
中国的汉代初期,官方哲学为黄老哲学。所以,治国以“无为之治”为特色。当时最尊崇黄老哲学的是文帝的皇后窦氏。司马迁的《史记》说:“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景帝)及太子(武帝)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言。”窦太后作了23年的皇后,16年的皇太后,6年的太皇太后。这45年中,她极力推崇黄老之言。正是因为汉初实行无为之治,到汉武帝刘彻亲政时,汉朝国力强大,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什么是“无”,如何理解?
这里,我们先以一个佛教“空”的概念作为对比,看看佛教徒对空的理解的变化。
由印度佛教哲学家龙树创立的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其核心的概念是“空”。所以,中观学派也称空宗。佛法是空,佛是空,最后“空”本身也是空。这里,出现了矛盾。既然什么都是空,那我们用什么概念来讨论如何去空的问题。也因此,后来另外两位印度佛教大师无著和世亲,创立了大乘佛教的瑜伽行派,也就是所谓的有宗。
中国禅宗创始人慧能,对“空”进行了另一种解释。据《坛经》般若品第二,慧能说:“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慧能的解释,可以清楚地看到,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有更多,因为空,所以它能包含更多的东西,能包含“所有”。也因此,“空”就是有,就是“所有”。
佛教“空”的概念,有点类似中国哲学中“无”的概念。如果我们把“空”用“无”来替换,是不是能得出“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当然,直接替换有点问题。如果换一种转换方式,从逻辑上来进行转换,那看起来就顺理成章了。
三、魏晋玄学中的“无”
逻辑学上,一个名词有内涵和外延。外延是它所指称的对象,内涵是所指称对象的属性。名词“有”,它表示世界上的所有“存在”。这个“有”的属性只有一个,“存在”,没有其它任何别的属性。显然,世界上不存在一件事物,属性只有“存在”而没有其它任何别的属性。世间的事物,如果属性只有存在,其它全无,这事物就是“有”。这样一来,无和有,就变成了相同的东西。
所以,用这种方式来理解《老子》讲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似乎是合情合理的。
《老子》的哲学思想,在魏晋玄学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王弼、何宴是魏晋玄学中“贵无派”的代表性人物。王弼认为,有万物,就一定有个万物之宗。当然,这个万物之宗不能是万物中的任何一种。这个万物之宗,既然不能是“有”,那它只能是无形的,也就是“无”。
四、宇宙大爆炸理论与王弼的“无”
有意思的是,现代物理学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为王弼的理论,提供了一个绝妙的注释。
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物理学上,所谓的奇点,是一个存在又不存在的点。奇点是没有大小的几何点,就是实际不存在的点。奇点物质竟然是能级无限大的物质。
如果用“有无”来分析宇宙大爆炸的概念,那奇点就是万物之宗的“无”,爆炸后的宇宙万物,就是“有”,这个“无”包含“有”,“无”中生“有”。
所以,“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无”和“有”是一对关系。换个角度,“无”和“有”,只是问题的不同侧面而已。
个人感悟,中国古代哲学,很多西方学者看不起。其实,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非常丰富。然而,由于古人在描述问题时,概念区分不够明晰,很多时候,我们误读了它的意义。
注释:函数1/r,在r=0处,其值无穷大。r=0处即为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