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来美国,第三日。纽约,从小各种美国大片里被“狂轰滥炸”的地方,给我的印象就是早高峰一手拿咖啡一手公文包一边用肩膀夹着打电话一边匆匆小跑赶在绿灯变红前的最后几秒的西装革履。来到之后,果不其然,只是还多了另外两类人——游客和流浪汉。但是无论何人,在这座城里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忙。车也忙人也忙空气都在忙。
匆匆吃完晚饭,我坐在纽约公共图书馆前,面对著名的第五大道,看着这忙的一切,虽然只有四板道,但丝毫不影响一辆辆鸣着笛极速驶过的出租车。坦白讲,也许因为生活在欧洲时间久了,已经承受不了这么快节奏的生活。在纽约,汽车永远都把前轮停过线等红灯,行人永远一看没车就奔跑着过马路。四周尽是动辄三五百米高的摩天大楼,莫名中给人一种压迫感,逼迫人们再快一些。
也许因为这里是纽约,这里是曼哈顿,像是北京的国贸,每一个国家都有这么一个大城市,都有一个大城市中的CBD。在这里人是上了发条的机器,清晨你会看到带着衬衫西裤晨跑的人,傍晚你会看到健身馆里挤满刚下班的上班族。餐馆里服务员会在三分钟内客气的问你五遍你点好餐没有,用餐结束不用你叫服务员会第一时间过来问你还有什么需要。
这里的麦当劳不关门,这里的便利店一直开,帝国大厦两点打烊,苹果旗舰店24小时营业,这里是一座不会休息的永动机。下午参观联合国总部的时候,临近结束,电梯里讲解员问大家觉得纽约怎么样,有个不知来自哪里的小伙子不假思索的说了一句一般般,大家尴尬一笑,电梯门适时地打开了。坦白讲,个人对于这座城市并无恶意,反而一度感慨她的发展之迅速,城市建设之神奇,仿佛一夜之间,这些楼宇拔地而起,中央公园被填土种树,仿佛一夜之间地下交通四面八大,大街小巷车水马龙。我想表达的只是一种感慨,一种情怀。
说到情怀,也许是这五年欧洲生活所积攒和培养下来的内在感受,而这感受又会随着时光流转成为性格中的一部分影响着待人接物以及如何与自己相处。坦白讲,一直以来,我崇尚着高效率的做事态度,但同时我却追寻波澜不惊的内心世界,我渴望恬静闲适,追求淡泊宁静。快餐式的生活让我最大的不适应是使我失去了做某件事的意义。好比晚饭时邻桌的西装大叔,点了两道菜,要求一前一后上来,第一道菜他边吃边看着文件,等第二道菜上来,他放下手头文件,把菜和米饭和在一起搅拌以后开始努力大口的吃起来,期间眼镜依旧紧盯着文件里的一个个表格和密密麻麻的数字。我不晓得,吃饭这个过程是否已经失去了意义。
忽然想起昨天一下大巴车就匆匆去往现代美术馆参观,找了许久都未见博物馆入口在何方,最终在一水水高耸入云的写字楼间看到了极不起眼的四个单词,还以为进入的是一家酒店,实则美术馆就是这么一幢隐藏其中的玻璃外墙大楼,而著名的现代美术馆雕塑花园更像这些摩天大楼围出来的“天井”。还有天主教主教坐堂以及我现在背对的纽约图书馆,皆被幢幢现代写字楼包裹其中。我只想表示,神奇。
想着想着不免有些担心,害怕自己是不是已经习惯了这种欧洲式的“不紧不慢”,甚至提前地“老了”。直到一下子想起下周末就要回德国继续“诗和远方”般地“苟且度日”时,才恍然大悟,这眼前的一切都不是真实,至少这真实并不属于自己。
最后,附上一张公元前3000多年的古埃及呆萌河马像作为配图,这也是大都会博物馆的代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