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思维教学年会的第三天,我们保持着笃学好古,孜孜不倦的态度开启了元气满满的新一天。
为了帮助中小学教师深化对思维工具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思维教学的能力,年会特别设置了“思维教学分模块工作坊”,分门别类向老师们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
在核心思维工具会场,刘丽华老师为我们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八大思维图示以及十大核心思维工具。
首先,刘老师借助脑科学原理对思维训练进行了案例分析——可爱的大脑,并呈现了不同状态下的神经元形态,如生病、发呆、恐惧后勇敢、学习,让学生发现如果你的大脑在增长的话,神经元是要涨的,你思维深刻性和敏捷性,又深入了一些。从而明确大脑的训练,用进废退。同时刘老师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期许,思维训练中是否可以介入一些脑科学的内容,作为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给孩子一个想遇见最美好的自己这样一个心灵上面的期许。
紧接着,刘老师在核心思维工具的使用上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思维训练的三阶段:隐性思维显性化、显形思维工具化、高效思维自动化。
三维分析法, 先专注于考察想法的优点、好处、亮点、好的因素,后专注于发掘想法的缺点、不合理、不利、不好得因素,再专注于考察这个观点引发的你的其他新的想法。并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意点的思考进行了分享,如:你产生了哪些新的想法?你能不能思考出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你对这个想法有什么建议吗?你对这个想法有什么疑惑吗?这个想法让你关注到了哪些新问题? 你涉及的哪些问题值得我们讨论呢?并以“小孩做家务家长付报酬”举例说明。
因素分析法,以“停车场的错误”情境为依托,点明内涵为考虑所有因素。而在因素分析法的思维训练中,有以下要点:注意力集中于全面考虑所有因素;先不去评判这些因素的重要性或价值;可以求教他人你是否遗漏了一些重要因素;多人共同分析更容易考虑全面。并以“玩具店选址”举例说明。
在以上两种方法的基础上,选用气泡图对比分析异同点。
换位分析法,尝试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别人想法的时,不要在意你是否认同这个想法,也不要在意这个想法本身的正确性和价值。
目标分析法,以哈佛大学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 的长达25的跟踪调查为例展开。在训练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能够清晰的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近期目标、长期目标、活动目标,并根据smart原则评价目标。
规则,为了让大多数人的生活变得美好而轻松。刘老师介绍了制定规则中需要用到的思维工具以及要求。那么,什么样的规则是好规则?具体、明确、可操作、公平性、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结果分析法,在做出最终决定之前应该考虑所有的结果。不管结果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造成了影响都应该考虑他。在考虑结果时,不只有直接结果,还有短期结果、中期结果、长期结果。
在可能性分析法中,以“瘪了的轮胎”为例进行分析,并点明思维训练中的要点。
策划,要区别于计划,提前思考如何去做一件事情。策划时,有以下要点:要清楚得知道目标;可行性要提前考察;准备备用策划;价值取决于结果;考虑所有因素;尽量让策划简单而直接。
优先性分析法,对重要性进行评价,挑选最重要的想法、因素、目标、结果等作为优先选择,这样才能去行动。
决定,充分利用思维工具进行分析后,更容易做决定。
在十大核心思维工具之后又对核心思考技能进行了解说,并划分了层次水平。在此基础上刘老师结合自身教学经历进行了案例分析。
刘老师的理论指导让我们对思维工具的实践作用有了更加深度的理解。
下午,来自中山大学的王竹立教授就创新人才培养的几个问题开展了一场生动有趣的讲座。首先,王教授列举大量实例打破关于思维创新的两个认知误区:知识越多,创造性越强?创造力是少数天才的事,是无法培养的?并用自身经历验证“十年法则”。其次,王教授通过一系列名人总结出创新人才的共同特点::有创新意识、敢冒险、童心未泯、有个性、有激情。同时,大量数据表明,在自由、宽松、平等的环境中,并有适当的竞争和压力更容易涌现创新人才。那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呢?王教授从创新教育的三种模式出发,分析了教育中对创新有利及不利的因素,总结出了培养创新习惯秘诀。并提出了创新教育的三把斧:转变方向、软性思考、强制联想。最后,王教授通过一个创新问题生动有趣的开展了一场创新思维培养的现场课。
北京师范大学张生副教授的《人工智能时代的精准教学》报告中点明教育的目的要唤醒学生内心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找到成就感,使其具备正确的学科素养。此外,学生的信息素养,数据素养也很重要,需要加强学生对信息的整合归纳能力,对数据的敏感能力,进而培养其创新素养!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朱嘉教授通过游戏的形式从“观”和“现”两方面通过一系列实例深入讲解了批判性思维,呈现出批判性思维的八个标准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解释、分析、评估、推断、说明、自我调节,并提出了关于批判性思维和思维发展型课堂的建议:批判性思维的学习从寻找论题开始;批判性思维的学习从区分分辨“观点”和“事实”开始;批判性思维的学习从辨别他人的“观点”开始。思维发展型课堂要坚持以学生为主的直接思维训练为先;重视认知过程中的理论依据;忽略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技巧。
至此,随着颁奖典礼的有序进行以及参会代表的发言,为期三天的思维年会进入尾声,学术需要交流,思维需要碰撞,智慧需要启迪,会议的结束正是思维发展的开始,让我们继续努力前行,让课堂因思维发展而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