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人】钅一司
【打卡始于】2023年12月03日
【日精进打卡第18/47天】2024年1月18日
【今日读书】高考试题分析2021
【作者】高考试题分析2021
【用时】30分
(2020•全国I卷,1-3)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增加耕地面积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环境 D.提高作物产量
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A.优化农业结构 B.方便田间耕作 C.健全公共服务 D.提高耕地肥力
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①居住用地紧张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 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试题情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黄土高原治理先后经历坡面治理、沟坡联合治理。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阶段,每一阶段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黄土高原局部地区过度退耕还林、还草,导致人-地-粮食关系的矛盾日益凸显,乡村“空心化”日趋严重,农村不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作为西北贫困地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乡村如何创新可持续振兴模式是一个重大科学课题。延安治沟造地土地整治工程是陕西省有个国家级土地整治重大项目,项目实施后,延安市不断探索、科学实践,提高了土地质量和争级,增加了土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同时,现国了退耕还林成果,促进了产业结构调登,加快了土地流转,推动了脱贫致富,促进了农村产业化发展和乡村振兴,达到了“治沟保生态,造地惠民生”的目标。试题以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商原丘陵沟空区治理中的“治沟造地”为载体,创设生活实践情境。试题从“治沟造地与打坝淤地的不同”“治沟造地的作用”“治沟造地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三个方面设置间题,层层递进,考查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相关知识,以及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素养,体现了试题考查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
[必备知识]
本组题考查的知识,点包括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黄土高原的地理环说特点、农业生产的区住条件。第4题,治沟造地以传统的打规淤地为鉴础,但更加注重每人居环境。需要考生结合水土流失的治理措绝和试題提供的材料,区分打坝淤地和治沟进地的不同。第5题,需要考生利用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理解治沟造地的作用。第6題,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的地理环境特点,需要考生依据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特点来推理。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题目以文字和图的形式给出了延安治沟造地的具体内容和作用。根据“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综合整治模式,考生需要明确治沟造地不仅能增加耕地面积、治理水土流失、提高作物产量,更能实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从而改善人居环境。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地整治是核心,生产集约高效、生活宜居适度、生态山清水秀是目的,沟道覆土地地、坡面退耕还林、防洪坝系建设等是综合整治措施。考生需要从“沟道覆土造地”“支渠排水灌溉”“防洪坝系建设”等措施中提取出沟道土地更加平整、流水侵蚀减弱、泥沙淤积增多、沟谷更宽更平整等信息,从“复垦空度宅基地”“易地移民搬迁”中提取出居住用地并不紧张等信息,由“坡面退耕还林”解读出坡耕地比例大的地理信息。
[学科素养]
区域认知:明确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认识其水土流失的现状,并进一步探讨治理水土流失的具体措施。
综合思维:结合区域环境特征,综合分析治沟造地适合开展的环境条件,以及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作用。
[核心价值]
人地协调观:本组题选择体现时代精神、地域特色的“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的相关素材,呈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试题引导考生形成绿色生产、生活的理念,树立人地协调观,并从自身做起,自觉为建设美丽中国做贡献。通过考查黄土高原不同土地综合整治模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引导考生认识生产集约高效、生活宜居适度、生态山清水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现途径。
[解题思路]
第1题,传统的打坝淤地具有增加耕地面积、防治水土流失、提高作物产量的功能,治沟造地“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所以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改善人居环境。第2题,丘陵沟壑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田间耕作条件差,如坡地多(地形起伏大)、灌溉条件差、机械化难以实施等,因此生产条件的改善应该以此为中心展开。农业结构、公共服务不属于生产条件,而治沟造地是在打坝淤地的基础上进行的,未明显提高耕地肥力。第3题,从治沟造地的目标可反推原因(沟多地少等),再结合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区域特征及问题,即可得出正确选项。
[答案]1.C 2.B 3.C
[失分剖析]
本题难度中等,考生需要正确认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地理环境,并能够准确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从人地关系角度思考治沟造地的原因、作用及具体措施。第1题,如果考生不具备与“打坝淤地”等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相关的地理知识,或者审题不准,容易错选。第2题,分析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作用,部分考生由于审题不准或者不理解题干中的“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这句话,容易错选 A或C项:试题材料已经明确提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整治模式,即治沟造地是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进行的,并没有明显提高耕地肥力。认为治沟造地是因为居住用地紧张,从而出现错选。部分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较差,容易错选D项。第3题,部分考生仅凭字面意思认为沟道造地是因为居住用地紧张,从而出现错误。
(2020•全国I卷,9-11)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A.幼树 B.中龄结实树 C.老树 D.各树龄组混生
2.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 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
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 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
3.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A.降水稳定 B.水土流失量稳定 C.土壤肥力稳定 D.岳桦结实线稳定
[试题情境]
本组题以长白山岳桦林带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为载体,创设学习探究情境。试题考查的知识内容涉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等,对获取和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和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素养要求较高,体现了试题考查的基础性和综合性
[必备知识]
林线是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地带,由于受气温、水分、风及土壤等条件限制不能生长森林的界线。狭义的林线指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植被的分布范围受自然环境的综合影响,其中水分、热量是关键条件。植被对水分和热量的要求有上限、下限和最适宜的区间。例如本组题涉及的长白山北坡岳桦林的分布上限,主要制约因素是最热月平均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到一定限度后,就不再适合岳桦林的生长。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由“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可知气温和生长季对岳桦生长的影响。在明确岳桦结实线、长白山林线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推理分析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背景下“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的原因。
[学科素养]
区域认知:结合对文宇信息的解读,认识到岳桦林生长的局地环境特征以及长白山北坡林线位置的变化状况。综合思维:首先分析气温及气候变暖对岳桦生长发育的影响,其次思考影响岳桦结实线与林线的因素,并与气温升高的状况进行对接。
[解题思路]
第1题,由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可知,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刚刚长出的幼树。
第2题,林线(上限)主要取决于冬季最低气温,由“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可知冬季升温幅度大;结实主要是在夏季(据生长季短推测),需要有较优越的温度条件,“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说明生长季(夏季)升温幅度不大,即生长季稳定。
第3题,结实线稳定,限定了岳桦林的种子传播范围,所以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林线上升到一定高度,超过了种子传播范围,就会趋于稳定。
[答案]2.A 3.C 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