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在看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较之一些晦涩的,每次去读必是硬逼着自己苦死冥想作者的本意为何的哲学书,这样透着生活气的散文倒似一股涓涓清流,在不知不觉中浸润心灵,带给我心灵的碰撞。
很多文章,我们读时感慨万千,回头却一不小心就忘了,比如一些青春爱情故事。我记得中学时每次坐在马桶上的时光都是有言情小说陪伴的。也许大约是年纪大了,已然知晓时光更迭,爱情已逝,为其成痴成魔太不值,又何必去歌颂、去怀念呢?便怎么也读不到心上去罢。
这世间的文字到底有多少是可以经得起时间的推敲的呢?多少所谓的文字工作者在违心地,为迎合而写?他们又能走多远呢?
我们在写小说时,会觉得这个人好,这个人坏,这个人该死。在作品里,我们的喜好会被轻易地一览无余。再看看流芳百世的名著,譬如《红楼梦》,之所以流传至今,是有一定道理的。蒋勋曾说过:“《红楼梦》是古今中外唯一一部不带有作者个人主观情感色彩的小说。”而这正是其伟大之处。我们还是太渺小了,不怀着包容心,又怎能写出好东西呢?
今天的晨读感悟实用性非常强,我只对去掉假把式这一点深有同感。没有人会喜欢虚伪、做作的人,也不会有任何一部迎合的、为写而写的作品能时刻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