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三十年前,即20世纪90年代初时,一张面额10元的钞票(当时人称“大团结”),确实是笔看上去不小的钱。
比如在上世纪笑喷一代人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里,“装穷”的儿媳妇和平,故意可怜巴巴状找公公老傅借十块钱“买碗馄饨喝”。这下老傅来了精神,手里挥舞着十块钱钞票,朝着和平喋喋不休做起思想工作:“现在煎饼也很贵,再加上碗馄饨,一顿饭三四块钱还吃不到什么”。“十块钱不算什么,但要是十块十块的攒起来,还是有大用处的嘛”。一顿唠唠叨叨,叫和平“穷”也装不下去,撒腿溜之乎也……
而且要注意,《我爱我家》讲述的是1993年左右的北京家庭生活,副局级退休的老傅,自诩“就凭我每月,几百块我的退休金,两斤大虾还是吃得起的嘛”。但到真用钱的时候,还会为十块钱肉痛半天。再往前几年,放在1990年时的北京,十块钱可见分量更重。
在作家鱼在洋发表于1990年的小说《阳光下的迷惘》里,生活在小城市的高中生邵江林,暑假想去河堤上打零工,砸一根木桩才五角钱劳务费。交学费时“怀揣着爸爸哆哆嗦嗦数出的几乎一个月工资60元的报名费”。对于这个当时经常“好久饭桌上没出现一星儿半点肉了”的工薪家庭来说,10元钱真心很重要。
同样也是在这部小说里,邵江林那位成了“暴发户”的初中同学胡小昌,大气在书摊上掏出10元钱替邵江林付书款,这么一张“大团结”,就让“女贩好半天才凑够找的零头”。这位平时“抽良友烟”“进啤酒馆”的胡小昌,又靠什么发家呢?以他自己话说:“当倒爷,木材药材钢筋化肥,啥来钱干啥,一天至少捞十来块呢”。
也就是说,在1990年时,倘若能每天挣到10元钱,至少放在全国大多数城镇地区,都能底气十足的充个阔。
那放在小说影视之外,上世纪90年代初的“10元钱”,真能这么“阔”?著名演员王千源就是在90年代初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儿艺做演员,一场演出下来,男一号也就35元钱的酬劳,装台的苦活则是5元钱。为了多挣点钱,基本两样都干,又当演员又打杂。挣出10元钱?那真是汗珠子摔八瓣。
还可以再对比一下物价。以《天津物价志》的统计:1990年天津猪肉的零售价格是2.3元一斤,羊肉的价格是2.98元一斤,带鱼价格4元一斤,鲳鱼价格8.5元一斤。拿10元钱买东西?虽然没有改革开放初期购买力强,却也能买不少东西。
再比一下工资,就更可以看到10元钱的分量。1990年中国城镇人均收入138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0元。也就是说,一张10元钞票,相当于一位城镇职工年收入的近140分之一。而放在农村经济不发达地区,10元钱有时更是“大钱”。2001年《职业技术教育》杂志里,就有一句关于90年代农村的描述:“在我们家乡那个贫困的小山村里,10元钱的钞票除了少数几户人家能有几张之外,就是大人们平时也难见到啊。”
而放在许多行业里,10元钱的分量,也是重得多。比如1990年以“杨百万”享誉全国的“中国第一股民”杨怀定,他1988年决心从上海铁合金厂辞职时,当时的月工资只有六十三元钱。10元钱,就是80年代末的上海,铁合金厂职工月收入的六分之一。
更值得一说的,还有今天也常引起热议的“教师工资”。1990年中国小学教师的平均年薪是1506元,略高于城镇人均收入。但数量占当时中国教师队伍三分之一的民办教师们,工资却是严重偏低:当时大多数农村的民办教师,工资只有公办教师的三分之一,稍微好点的能达到二分之一。在山东济南,当时农村民办教师“每月只有几十块钱工资”,苏北泗洪县等地的民办教师,月工资也就50元。更多的地区,民办教师“只能领取公助的40元钱”。
了解了这个,也就能明白,上世纪90年代初,作家刘醒龙那部反映民办教师生活的小说《凤凰琴》,为什么会轰动全国,被反复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让多少观众流着泪反复观看。那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农村走进大学,然后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天之骄子”们,绝大多数人,也都是被那些忍受着生活的艰辛贫寒,默默奉献的民办教师们培养成才的。
10元钱对于他们,重量大到辛酸。大到让三十年后的我辈,依然满怀敬意。
不过,虽然老百姓的“钱包”,还是比较紧。但1990年,依然是对于中国老百姓生活十分重要的一年。1988年起步的“菜篮子工程”正推广全国,到1993年时,中国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突破两千家,农副产品专业市场突破八千家,城乡集贸市场突破八万家。老百姓“菜篮子”里的品种越发丰富,“冬天抢购储备大白菜”的日子,也在渐渐远离。
这同样是一个经济变革越发加剧的年代,甚至在这“变革”里,10元钱有时也“不经花”。比如1990年10月8日,中国第一家麦当劳在深圳开业,当时付款还是用港币,一份“麦当劳巨无霸”售价百元港币(75元人民币),即使这样,开业当天“500个座位很快挤满”,当天营业额“刷新了麦当劳单日营业额与顾客光临人数的全球纪录”。
同样进入中国的“三明治”,那时也是高身价。1991年春天,著名作家路遥跑遍了西安市,只为给女儿买一份三明治。好不容易在西安五星级酒店“凯悦酒店”买到了,两块三明治的价格,竟高达60元。
刚刚出现的移动电话,即“大哥大”,每台的售价加入网费,更高达4万元。作为“大哥大”小兄弟的“传呼机”,即当时人们常说的“BP机”,连售价加入网也要2000元。普通工薪族一年不吃不喝攒钱,都未必能置办一件。所以那时的影视剧里,“手拿大哥大”成了有钱人的标配,“有事儿您呼我”也是生意场上的常用语。也同样是这一年,深圳证交所和上海证交所相继开始营业,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正迈得更大。
反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引发“抢购”热潮的彩电,到了1990年代,价格逐渐理性。在1990年的长春
市,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普及率都已超过百分之五十。在同一年的安徽省,每一百户城镇居民,就拥有72台洗衣机和48台彩电。“录像机”“自动洗衣机”等新兴电器消费火热,增长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中国人生活质量的变化,以及接下来的高速发展,也都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趋势里。
十元钞票的背后,是改革开放岁月里,又一个高速的起点。多少回味、反思、辛酸、感慨,尽在其中。
参考资料:陈煜《中国生活记忆》、新周刊《我和我的九十年代》、张佳玮《我爱我家 的生活水平》、徐德霞《儿童文学 五十年最精粹》、王拥军《路遥新传》、《少年优秀作文选:第十届“小红花”获奖征文选评》、董卿《朗读者》、《围观名人故事:鲁豫有约》、项飚《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武爱民《当前城乡居 民收入和消费的形势分析 及对策研究》、黄宁斌《十元钱改变了我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