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和自信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美]马蒂.兰妮
用梨和苹果代表有个体差异的孩子,马蒂的比喻形象又生动。同属水果的梨和苹果,因为它们的形状、颜色、口味不同,于是便与人类的形貌、脾气、秉性相对应,因此各有所长,各具千秋。
请不要为孩子的萎靡柔弱而自卑,更不要因他们的怯于表达而忧心忡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科学的做法是怎样的呢?
听听马蒂的回答:“内向的孩子没有任何智力或者记忆力方面的缺陷。他们不需要把自己贬低为难以为社会和学术做出贡献的人。”
马蒂的话给予世间千千万万个性格内向者,以莫大的鼓舞与力量。
一句天籁之音
一次在学校举行的演讲比赛中,一名诚惶诚恐的小女孩,在即将结束的一瞬间,大脑却突然间一片空白,熟记于心的稿子就这样被卡住。原本就性格内向的她,此刻窘迫地站在台上,恐慌、自卑、孤助、无奈几欲将她淹没。
此时,一个天籁之音从天而降:“别急,再慢慢想一想。”小女孩那双即将溢出泪滴的双眼,感激地四下搜寻,顷刻,心中亮堂起来。她看到了,那个最最爱戴的班主任老师。
这句神奇的话语,宛如三月的暖阳,瞬间将女孩紧闭的双唇和紧缩的眉头舒展开来。在最关键时刻,女孩终于找回自信,她落落大方地演讲完毕,然后向着她的班主任老师,深深地鞠躬致谢。这次演讲,成为女孩一生当中,最难以忘却的回忆。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女孩后来却深深地爱上了演讲。每次上台之前,只要一想起老师那双深邃的眼眸,和那发自内心深处的天籁之音,女孩的全身就充满力量。
那个坐在她的对面、金色阳光将她的面庞塑成一尊圣像的人,就是她的班主任张老师。那个害羞内向的女孩,就是曾经台上的我。
处于那片灰色地带的孩子
很多时候,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经常犯错。原因,竟来自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以我们的求学经历和现在的任教经验来说,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被老师看到。
多数情况下,老师只会关注到两种类型儿童,即优秀的和制造麻烦儿童。往往越极端的孩子越容易被老师发现,而处于中间地带安静的、从不惹乱子,闹事非的孩子,则往往被忽略。
因此,我们的目光,便被那些性格活泼开朗、成绩优秀的学生,不知不觉牵引了过去。
一方面,伶牙俐齿的孩子高高举起的手和从容响亮的回答,遮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难以注视中间地带,更阻断了我们的正常思维。
另一方面,调皮捣蛋的孩子,因为他们的顽皮好动,也会紧紧吸引住我们的目光。
但是,处于中间地带的孩子,却大多数被我们忽略不计了,甚至连一点点印象都没留下。
要不要把梨变成苹果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纷繁世界当中,相比较而言,它更适合外向孩子的节奏与步伐。可是,面对那么多内向孩子,却在生长过程中屡屡遭到误解和忽视。
其实内心很痛,但一直在努力思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与方法。同时,一种强烈的呼声席卷而来:我们是不是把处于中间灰色地带的孩子变得更加外向一些,以便更好地引起别人的注意?
听听马蒂的回答:“不要,一定不要!”想起了班级中那个普通的女孩小薇。
那个孩子柔弱、纯真、不不显山不露水。她总是那样安然而坐,享受着默默的、安静的世界。
若是点到她的名字,每次她都能很好地遣词达意,将答案完整地呈现出来。尽管她的声音是如此渺小,尽管她总是低垂着害羞的头颅。
可是,马蒂的回答告诉我,不能把所谓的外向性格强加给小薇。因为一旦更改,只会损害她的自尊,增加内心的负疚感和耻辱感,甚至导致严重的羞怯感。
如此说来,和那些晚说话的孩子一样,内向孩子的智力和记忆力并没有任何问题,只不过他们大脑的心理定向机能成熟较晚,或者是每个人的最佳接受时期不同,要让他们顺利发展,只不过是时间和耐心的问题罢了。
性格内向的孩子总是大器晚成。但他们需要关注与掌声。只有蹲下身来,去由衷地欣赏、赞美他们,努力保护他们那颗敏感脆弱的心灵。一旦顺应过来自己的节奏,他们才能健康成长。
梨子的世界同样精彩
我们身边性格内向的孩子,就如苹果堆里的那只梨,我们无需改变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长处,鼓励他们珍视自己的能力。他们的童年,便不会在痛苦和迷茫中度过。
内向和自信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自信且内向的孩子长大之后能让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价值和创造能力。我们为何不接受他们本来的样子?
世界,因梨和苹果的共同存在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