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断臂的维纳斯,八十回的红楼总是让人觉得美则美矣,但总离完美离着那么不大不小的一步。续臂者趋之若鹜,补红者亦然。
通行红楼一百二十回,后四十回多是高鹗所续。总觉得不甘,总觉得或许还有更好的。所以卯着劲寻其他版本,期望能够出现惊喜,哪怕一闪而过的也好。
只是,每本书带着它的作者的味道,任何人都模仿不来。
前几天寻得张之版的《红楼梦新补》,硬撑着读完第九十三回,再没有读下去的欲望。说教太多太杂,多将朝廷之事引往闺内议论,带着朴素的某种主义的意味。什么主义,我倒也说不是很清,只是读着读着读出被过度解读的鲁迅文章的味道。
似乎只是为了要揭露封建主义的黑暗,只是为了反映封建社会必将走向灭亡的大潮流,为事后的解读而写,自然写不出什么好句。相反地,倒让我生出作者一定没有好好读过红楼的感觉。
别的不提,且说人物性格一面。黛玉何等风流人物,居然会因为宝玉搬出大观园,不知以后该不该相见,如何相见而愁肠百结,后悔未同宝玉私奔学那卓文君当垆卖酒,以致忧愁至死。宝钗居然会对宝玉批驳八股仕途的高言大论“迷眩缠陷”。凤姐这个在病中都止不住操心这操心那不肯放手丁点实权的烈性子,居然会在病愈后高高挂起,只循老祖宗往例。自称“槛外人”,对多年好友都不敛脾气唯恐他人污了衣袂的妙玉居然会说出“许久不见甚是想念”之语。只知针黹女工的李纨居然对诗词学业有高深的见解,能够闲时题诗作赋,点播稚子功课。当了几十年甩手掌柜的贾政却突然生了打理家中庶务的心思。等等等等,无法一一举例。
更不说宁荣两府生活的细致富丽,众人关系的复杂微妙,各人心思的婉转千回的刻描。这些在曹公笔下,从不需直截了当地剖给读者看,而是让读者自己去体味感受。但在张之的红楼新补中,太过直白生硬,为写而写,为描而描。
不记得是谁说过,曹公最厉害之处,便是他描绘哪个,他便是哪个。他能够将自己完全地融入那个角色,性情、语气、文风……因而读来万分自然万分真切,因而一颦一动都能挂念人心,因而情义自现而无需刻意铺垫。
续补本就是难事,以现代人的眼光见识去补续古时世家子弟的经历更是难上加难。但刻意铺造,用所谓后世推翻前代的革命观念去说教,将自然面目全非。读来无味,不读也罢。
此外,诗词方面。虽说我也完全不懂得平仄仄平,不懂得典出何处,但意境总还是能够领略一二的。见识过“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吟读过“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后,再拿“安得长房术,天涯若比邻!”、“为看虎丘下,今朝花可红。”之类来充塞,未免太过敷衍虚弱了。
因而,品红楼,前八十回足矣,莫再寻摸补续了。一千本书有一千种味道,是谁人调和复制不来的。所以虽有缺漏无法尽兴,但又何必执着,留有无限遐想也不错,总比狗尾续貂的好。实在遗憾,高鹗所续也是不差,暂时填补未为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