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兰生物信息记录
华兰生物是我最放心的一只持股,平时看的很少,最近两周年报、季报、调研纪要都出来了,索性梳理一下。
年报和季报的数据非常满意,但是年报业绩交流会调研纪要透露出很多值得重视的信息,尤其是对比2016年8月的中期业绩交流会,不知是管理层居安思危,还是真的形势有变,给人的感觉没那么乐观了。
1.价量齐升的时代过去了
看到这句话心头一震,买入持有华兰生物最关键的逻辑就是价量齐升。董事长这么说不得不仔细研究一下。先看量,引用自年报业绩交流会。
2016年产量和2014年相比确实翻了一番。
在这种情况下华兰调整了战略,血浆目标2020年2000吨,还是比较保守。
个人感觉,价量齐升时代过去,从量上讲,是指从14-16年每年30%+的增速,下降到20%+的增速(16年1028,4年后翻倍)。20%的增速,我也满意。
对比中报业绩交流会的说法“16年同比38.5%(1001吨),2019年有望达到1600吨”,年底明显要比年中的时候还要乐观。
再看价。不得不说,白蛋白的进口冲击还是很大的,价格又回到了330了,好在白蛋白的营收占比相比15年是下降的,又降到了35%左右。但是其他产品,涨价的潜力还是有的。这就涉及到血制品一个最基本的判断,供求关系。
2.供求关系是否改变了?
本来这一点是不成问题的。地球人都知道中国血制品缺口巨大,供不应求。不过以下3点又让人有些生疑。
1.年报业绩交流会用了较大篇幅介绍销售模式和销售队伍。
2.明确提到了“销售形势的变化”这几个字。以前都是现款销售,银行承兑汇票都不一定要,但现在存在账期。
3.一季度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大幅增加。
个人判断,缺口巨大是真,供不应求也是真,销售形势的变化也是真。看似矛盾的原因可能是两票制。
两票制之前可以随便卖,东北卖到西南,东南卖到西北。现在不行了,流通商一票,医院一票。这个区域没有流通商和医院的采购,你就卖不进去。结果就是患者需求有,上游产品有,中间有断层。如果真是这样,上面3点都可以得到解释。非医药行业工作者,以上都是我瞎猜的。
3.未来三年业绩增速
分析完“价量齐升时代过去了”管理层这一判断,貌似未来也不会怎么差。采浆量年化20%的增长,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没有改变,只不过销售体系需要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新工艺带来的吨血浆带来的产量提升,产品结构的调整,每年20%以上的产品产量应该可以维持。
从价的方面讲,虽然安董提到了“进入医保后,第一量会上去,第二价格会限制”,但我判断提价的空间仍然有,理由一是白蛋白外的供不应求仍然存在,二是白蛋白外国内外市场的巨大价格差。之前我就纳闷,为何华兰不开拓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的价格比国内管制的价格高那么多,是不是政策上有限制。这次年报交流会上,总算提到了计划开拓血制品国际市场。
综上,“价量齐升时代过去了”的判断偏保守,未来三年30%的增幅可期。由于批签发9个月的滞后,16年采浆量的增长部分业绩会体现在17年。
4.其他问题
2016年血制品行业挺热的,一些小公司坐地起价,很多人都说华兰保守,没有参与到产业整合的浪潮中错失机会。如果内生性增速不错的话,谁还需要并购的那些破铜烂铁呢?购入的不止是资产,还有隐形负债,如果对对方产品没有信心的话,接手之后炸雷了找谁说理去。
至于疫苗和单抗,短期内看不到希望,目前甚至可以说是拖累。远期单抗或许是个机会,也可能继续讲故事,基本指望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