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忙!忙!”是很多校长的真实写照。每天的日程安排的满满的、总觉得很多事情永远也做不完。
教学、招生、学习、管理,每件事都想做,恨不得有分身术。
但,什么都想做的结果就是:什么也做不好,也做不精。
这样忙碌的生活状态,持续的时间久了之后,便逐渐产生焦虑。
焦虑往往会表现为,注意力涣散和心累。
做一件事的同时还想着另一件事,工作无法保持专注,总会被各种事情打断。同时,感觉自己做了很多事,但一件都没做好,心累。
这其实就是过度增设目标,所导致的结果。大量目标长期堆积,没有有效推进,反而形成负累。越是疲惫,越是无力完成目标,以此形成恶性循环。
著名管理学教授陈春花,曾为正读大学的女儿写了一本书,《高效能青年人的七项修炼》。在书中,她提到了4个管理时间的技巧:
1、重要的事情先做;2、一次只做一件事;3、提高单位时间效率;4、合并同类项。
其中核心的观点就是,每天完成最重要的一件事即可,并且适当削减目标。
加里凯勒的畅销著作《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也提出了是: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面面俱到的结果只能是精疲力竭。我们要化繁为简,缩小目标,专注于一处。
所以,假设一个人一天要解决“ ABCDE ” 5 件事。在开始做事前,要排好优先级,提取出“关键任务 A ”,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它。解决“关键任务 A ”,就像推倒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其余的 BCDE 诸问题,也会自动迎刃而解。这件事,就是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
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可能会面对如此窘境:即花费大量时间在意义不大的任务上,而没有预留足够的时间给关键性任务。这就是抓出“关键任务A”的意义所在。
那么,如何测试一个任务对你来说重不重要?你就这样问自己,如果把它延后1~2天做,是否会受影响?如果不受影响,那就不是重要任务。“每件事都很重要”,绝对是一个幻觉。很多事情该放就放,该缓就缓。
有一项国外的调查研究显示,企业员工平均每 11 分钟就要被打断一次。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了从干扰中恢复工作状态的这一过程中。沉浸式工作,才能将工作最大程度地做好。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注意焦点。而注意焦点的频繁切换,会导致工作效率的大幅度下降。这也就是鼓励你“单线操作”,而非“多线程操作”。
心理学家米哈里教授曾提出过一个理念心流”:当人们完全沉浸于某项活动中时,就会丧失时间感。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步行动和想法都与前者流畅衔接在一起,就像玩爵士乐一样。这种“流畅的衔接”决定了高质量的产出。
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装满蜜蜂的沙滩球,数百种不同的力量让我们前往不同的方向。
欲望推着我们走,但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绝不甘心于做一件事。于是,大部分人欲望在无休止地冲突,我们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实现,结果就是我们没有能力去战胜面对的困难。太多的欲望和想法堆积在一起,产生不同的方向,导致这个球最终哪里也去不了。
所以你应该怎么办?你只能把其它的一切都放在一边,变成一个大黄蜂,朝一个方向努力,你会移动地非常非常快。
所以,认真做好一件事,朝一个目标迈进。对你最终成就影响更大的不是能力,反而是你的目标数!专一的人能更快更猛地抵达目标。
无论爱迪生还是爱因斯坦,每个成功人士身上都能发现:当你能连续地专注于一个目标时,你的成就就能取得它们理论上的极限。
如果你想要实现大的目标,必须拒绝其它的小目标。
我知道,这的确不容易。但每个人为了得到,都要学会放弃,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