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东西,它一直在那里-
自真实,自有力量
他已经不止于一次这样面对这里。
他站在公告栏的人群后面,搜寻自己的名字,似乎有点心有余悸。可以看来,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结果,他失望的脸上,藏着隐微的不悦,以及宿命感的沮丧。
老师问他,为什么国文学得那么好不选文科,要读理?
“因为最好的学生都学实科”
当吴岭澜郑重其事地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的眼神为自己的信念散发着坚定的光,直到梅贻琦老师告诉他什么是真实,他才开始有所思虑。
“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老师的话,令他如梦中惊醒。因为外面的世界让他看到,好学生应该学理科,所以他选择读理,哪怕自己的理科成绩一直很糟糕,他还是坚守着“自以为是”的信念,那个学实科的好学生的信念,不愿意面对本该学文的真实。他听从外界的声音,而他并不知道,或许,他的理科再怎么努力都学不好了,或许,他要付出所有的一切才学得好,或许,他根本就当不了别人眼里的好学生·····他也没有意识到,他本来就是好学生的文科苗子。
真实的力量,人终究是奈何不了的。
真实的力量,人终究是奈何不了的。奈何不了一个人在其短处上一塌糊涂,奈何不了一个人在其所长中熠熠生辉。
当泰戈尔来中国演讲,面对文学的洗礼,吴岭澜的脸上洋溢出不自知的喜悦和满足,最终,他选择了让自己感到平和的真实,自此弃理从文。陈楚生的扮演,让我们看到,一个尊崇内心所爱的吴岭澜,可以如何意气风发。学理的无所适从,学文的平和坦然,都在诉说着真实的力量。
好学生的优秀,一定藏在自己的真实里,藏在如你所是的状态里。
如果,吴岭澜一直陷在理科生的优秀幻想里,他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理科生,哪怕他是被标准美化的理科生,那么,也绝无优秀可言。一个人,他需有真实的自己,才有真的优秀。
真实,不过是承认自己,接受自己而已。需面对真实,才能以无问西东。
世界会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是谁,而我们总没有答案。我们难于不受外界的干扰,而不去将自己蒙蔽,外界的声音君临天下,往往容易令人唯“命”是从,对真实的自己不管不顾,活在世界给人造的梦里,而想方设法投奔标准化的优秀,忽视了自己是谁,甚至忘记自己。
克里斯那穆提在《爱的觉醒》中指出,人的脑子就是整体人类的脑子,它经历长时间的演化,一直受到文化、宗教信仰、经济活动和社会制约的局限。正是如此,我们才会在模式化的条条框框中,认为我们“应该”是谁。社会意识形态令我们因此在世界里周旋,因为它给了我们不自知的安全感,我们看上去和大家一样,看上去,也毫无违和感。
到底是成为别人眼里的好模范,还是成为真实的自己,才是一个人的出路?这其实,是每个人的人生课题,它一直在左右着人们的心意,考验着人们的心智,令人在无数次面对生活的时候,左右徘徊。
当社会标准横亘于你的意识当中,如果没有独立的思考获得正确的辨别力,加上自我价值感的模糊,人就很容易从众,把普世认可的标准当成了自己的示范。直到模范生活的光环,再也无法让人觉得心安理得,直到生活的不如意,冒犯那个迎合外界认可的自己,生活与内心的冲突开始将人裹挟。
如果不在别人眼里出演一个体面的角色,而选择去成为朴素有力量的自己,需要直面真实的勇气,也需要对真实有所洞见,才会自然地做出这样的选择。尤其重要的是,明晰自己的真实,知道什么对自己才是重要的,而哪些东西与自己是真实无关的。这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选择。选择真实,意味着面对不尽如人意的真相,意味着承受普世价值观的质疑,意味着,放弃一如既往对于肤浅的美好的执念,意味着,自己为自己而承担。
人类天生喜欢美好事物,习惯于仰视外界包装好的一切人情物意,面对纷繁的外部世界,那些虚浮的欲望和诱惑,都是考验自己心意的戒尺。何去何从,决定了我们是否有力量支撑自己走好接下来的路,或者是任由自己处于内心的不安宁之中。
虚假的梦终会幻灭,冰淇淋总要融化。
中彩票也是一个梦。当彩票梦破碎之后,《一出好戏》开始上演,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角色,亲眼目睹华丽丽的梦成为泡影。直到在小岛落难再次为自己造梦,黄渤饰演的小角色终于称了王,在梦的乌托邦里,男人渴望的地位和爱情,让他一度沉溺于自己的谎言当中,不愿意自我揭穿回到现实······
只不过一开始,轮船汽笛在空寂当中偶然间的鸣响,便已经暗示了,真相终将要被打开。
昨日浮华,藏在昨日的梦里。目之所及的华丽幸福,是否能够真的拽得住,或者,它到底是不是属于你的幸福?
好在最后,他到底还是认清了自己,认清真相,面对真实。财富和地位还是流失,他依然以平凡的自己,守护了初心的爱情。离开了做梦的小岛,小人物马进,依然真实洒脱,自有力量。
黄渤上扬的嘴角,我们都看得到······
真实的东西,它一直在那里。底气一样,自有力量。
梦醒了,梦才会来。虚褪实存。
往期相关文章推荐:
在文字里获得力量的我,希望透过文字赋力量予
所有的相遇,都因你而来
在这里,见你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