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从古至今,凡是经过世间磨炼的人,都在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为什么要追求这种境界?
《道德经》说:
一体分二象,二象为阴阳。
任何事物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
当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因为一时的得意而过分欣喜,也不会因为一时的不顺而过分悲伤。
塞翁失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依。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一件正面的事情,一定存在与之相对的反面事情,一件反面的事情,同样一定存在它正面的一面。
举个简单的例子:
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因为平时没有注意保护眼睛,上初中时,不得不配了一副眼镜。
用她妈妈的话说,“这个眼镜直接拉低了我家姑娘的颜值”。
但是有一个人告诉了她一句话,她失落的心情瞬间明朗了,甚至觉得这副眼镜还挺不错的。
这个人说:“这副眼镜是丑了一点,但是能让她更专心学习,不去想其他的事”。
一体分二象,二象分阴阳。眼镜就是一体,它的二象分别是,降低颜值和专注学习。
当我们有了这种辩证观念的时候,做事想问题都不再片面和偏激,内心会更加沉稳,遇事也会不急不躁,心平气和。
费斯汀格法则说:生活中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组成,而另外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这个理论基本是正确的,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却无法应用好这个理论。
遇到事情,明明知道发脾气不对,可是就是抑制不住发火。
但是,明白任何事物存在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样我们就能更加理智地去做事、想问题。因为人性有一个弱点,当主动权在自己手里的时候,并不会珍惜,而处于被动时才会加以重视。
促成宠辱不惊的另一个客观规律是“物极必反”。
生活中,乐极生悲的事情屡见不鲜,人到低谷触底反弹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物极必反无时无刻提醒着我们,做事情、想问题不要太极端,因为极端的背后就是变数。
《道德经》说: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自然规律是减少多余的来补给不足的。
这可以算作物极必反的一个佐证。
当我们真正认识到:“一体分二象,二象为阴阳”和“物极必反”这两个规律后,我们为人处世会更加从容地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达到这个境界,我们的内心将无比平和,我们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态,把控好自己,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