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在奶茶《后来》的歌声中泪眼婆娑地告别了自己八年的初恋。十年后,奶茶的导演处女作《后来的我们》上映,尽管没有太多的期待,但还是怀揣着一点点小小的情怀,安安静静地坐在了影院的最角落。
原以为怯怯望着银幕里的见清和小晓,自己早已蒙尘泛黄的青春记忆会在光影流动中又逐渐清晰起来。但很可惜,除了偶尔袭来的一阵暖意之外,我居然波澜不惊地散场离去。
反而是在翻看网上那些曾经的“我们”的聊天记录后,倒有了想要说些什么的冲动。
先聊聊电影本身。《后来的我们》和《后来》,在我看来其实都很奶茶,温情却不会大起大落。无论是电影戏剧冲突的表现手法,还是副歌部分的情感处理,都少了一点情绪的张力,她只会轻轻挠着我们内心柔软的地方,可以让你无奈感伤,但绝不至于一箭穿心而泪崩到无法抑制。
其实电影的名字早就为观众的情绪酝酿定下了基调,谁都明白,当“后来”两个字脱口而出的时候意味着什么。在叙事结构上电影跳脱了一般意义上的线性推进,我更愿意称之为剧情的块状铺陈,一半黑白,一半彩色,并在北京和遥江这两个空间点之间,串之以“过年”这条时间线。
男女主角情感发展的过程用了相对明快的色彩来渲染,而男女主角当下的情感状态则直接用了黑白色调来表现,毫不掩饰对过往种种美好的怀念,以及对现实尴尬压抑的厌恶,正如电影中直白点出的那样:Ian找不到Kally,生活就再也不会有色彩。
只是电影最后为无奈和不甘的现实重新填充进色彩的那一幕,毫不意外,更不惊喜。整部电影看下来,感觉有点碎片化,里面穿插的个别场景对情感酝酿的催化貌似没有多大作用,导演截取的一些生活片段缺乏表现力。
最后想赞一下周冬雨,演技进步明显,特别是在商场大屏幕上看到男朋友其实是有妇之夫那段,惊愕、愤怒、羞愧的情感递进,表达还是很到位的。另外还有地下通道里李剑青的歌,很喜欢。
接下来聊聊“我们”。见清和小晓再次相遇后有一段对话很有意思,见清问小晓答:“如果我们还在一起会怎么样?”“如果我们当时结婚了会怎么样?”“如果在一起最后还是会分手”“如果结婚了可能已经离婚好几年了”······如果,很可惜没有如果。
相信真正爱过、最后却没能在一起的“我们”,始终有这样一个问题萦绕心头,挥之不去又穷追不舍:为什么当初我们那么相爱,最后却变成了现在这样?
电影里没有正面给出答案,而现实生活中分道扬镳的情侣们,分开的理由足可以列出一张狗血的清单,但只一条,我想就是在彼此关系开始出现危机时,双方都不愿意去主动修补,任凭爱意从心里的破洞不停流失,伤够了、痛死了,自然就无法继续了,于是,后来的后来就只有你我,再也没有我们。
遗憾也好,无奈也罢,但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很多时候只能以还没遇上对的那个人来聊以自慰,可曾经深爱过的她(他),谁敢保证那不是上天一开始就给你的最好安排。
于是,“我们”才生出这许多不甘,面对已然没有了任何立场和身份的操蛋现实,才想要不自量力地还手,甚至遍体鳞伤、至死方休,早干嘛去了?一开始就知道珍惜不就好了。
假如你曾深深地爱过她(他),假如你还在内心深处保有对她(他)的一份美好,像《后来的我们》、《前任》这类电影还是少看为妙。可能这话有失偏颇,但美好的感情,如果总是以消费这种赤裸裸的方式,直接而粗暴地扒开来表达的话,那绝不是缅怀。
恭喜奶茶,《后来的我们》7个小时就已经刷下2亿票房,应该不差你我这一张电影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