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去年七月份我搬新家。
隔壁家的姑娘怎么看都不像高考生,周末的时候,她举着水龙头长长的软管冲刷玻璃,躺在露台房顶上看书,灰白相间的猫咪慵懒的趴在她身边。
隔壁家也怎么看都不像是有考生的家庭,从来没有听到过“中国式家庭”的咆哮,连为学习争吵的声音都听不到。饭菜飘香,和声细语,爱流涌动。
就是每一个水深火热的父母向往着的母慈子孝、岁月静好,原来真的有。
高考成绩发布,小姑娘考上了某个985、211学校学习汉语言文学,再见到她的时候,已经是个大学生了。
和她妈妈聊天,想知道姑娘学习的奥秘。
本以为备战高考肯定做了很多断舍离,哪知道人家做精美的手工,画作丰富,还打了一手的好游戏。
本以为选择语言类专业的孩子,会偏文科一些,哪知道人家高中的时候就拿到了化学竞赛省级二等奖,数学和信息技术三等奖。
高三下半学期,姑娘每周周末都去逛动物市场,和猫咪玩俩小时,距离高考不到两个月,妈妈给买回来一只猫咪。
妈妈说,即使到了高三,她每天晚上依然不超过十点就睡觉了,知识点是在课堂上学习的,作业是在学校利用碎片时间完成的,回到家的学习时间是每天的收尾和总结。
没有通宵达旦、没有彻夜复习;没有步步紧逼、亦没有全家备战。踏入大学之门,孩子没有因为突然的自由而缺少束缚,因为她有自己的步伐和节奏,长期的自律学习让她知道自己的目标。
不加思考的努力实际是一种习得性无助。让自己有思考的时间,才能知道长短板的位置。
2
“快乐的中等生”李若辰逆袭北大有意思的是,前几天在“家长会不会”的专访中,看到北大才女李若辰的故事。
李若辰一直是个不算拔尖的中等生,没有中学时代的“学霸”背景,一路“快乐”着杀进了北大。
在北大随便偶遇同学,都可能是全国各地“高考状元”的校园里,李若辰又写作出书,成为青年作家。
书的名字很有意思,《一认真你就赢了》。
中等生逆袭北大的故事,其实就是勤奋、自律、快乐学习的过程,一认真你就赢了。
某媒体做了一项调查,1980位家长参与调查,结果显示84%的小学生家长患上了“恐辅症”,恐惧作业辅导,成了时下的流行病。更有意思的是,在《2018中国新中产圈层白皮书》报告中显示,新中产家庭对子女教育格外重视,年支出占家庭支出比例最大,父母精力投入最高。
也就是说,一心想做好的事情却成为了心病。其实“恐辅症”放大来看,是和孩子学习过程中的链接中出现了问题。
我家隔壁的女生和中等生李若辰有一个共同点,学习学的很快乐。
可是再来看看我们身边,为什么大多数的家庭,父母花费大量的时间陪伴孩子学习,四处取经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精挑细选量身定制课外班兴趣班,反而家庭氛围越来越紧张呢?
为什么一家人陪伴着孩子学习,孩子却学得越来越孤独呢?
李若辰的妈妈在访谈中说到,小时候孩子没有上过任何兴趣班,每周末的时光都是在公园游玩、爬山探索、科技馆、博物馆参观。从小她喜欢研究昆虫,三年级读完了法布尔的《昆虫记》,为了解决疑问就四处查找书籍资料,一次次建立认知再推翻重建。
主动探索的能力在大自然中建立了,身边一花一草,一枝一木都是教材,生活就是一个巨大的课堂。
若干年后,突然接到香港大学的面试通知,李若辰毫无准备,却意外的在面试时遇到一位研究生物学的面试官,同行的孩子紧张到头皮发麻,李若辰围绕着动物权利侃侃而谈,获得了20分的招生加分。
她跟妈妈说,我好幸运,遇到了自己擅长的。
妈妈跟她说,这都是你曾经给自己积累下的知识财富,不止是幸运。
道路那头,所谓幸运的眷顾,都是勤奋的脚步一次次踩下,形成的路。
父母的陪伴,是陪着她去发现自己热爱的方向,而不是给她说这条路光明,你必须走。
成长自然会带来成绩。
李若辰和她的妈妈
3
给兔子不停吃肉的家长“恐辅症”不是孩子生病了,是父母的情绪病了,每天都在和自己塑造中的孩子作战,却从来不肯认真的看看眼前自己的孩子。
有一段很火的视频,记者让妈妈给孩子打分,家长们满脸的故事,大概内心闪过一万遍孩子不听话的样子,艰难的打出6分、7分、8分,咬咬牙不能再高的表情。
同样的问题让这一波孩子给妈妈打分,即使是被妈妈训斥了无数遍的小脸,此刻的双眸中也亮晶晶的闪着光,100分!我的妈妈100分,最最棒!
家长打分的时候,心中有两个孩子,一个是自己想象中的孩子,按照这个标准那个要求,不合格不够好;孩子打分的时候,心中满满的都是父母的样子,真实的样子,就是爱着你。
所以父母全年无休的和孩子作战,自己却毫无察觉,认为都是孩子的问题。
李若辰的妈妈说:“你想想自己孩子是老虎,希望他高大威猛,成为林中之王,每天喂他吃肉,可是他是一只兔子,兔子的胃是食草的胃,所以看到那些肉每天就反胃,可又没有别的吃的,兔子实在吃不下就得了厌食症。看到兔子出现了这么大的问题,妈妈再给TA喂草,他也不想吃了。于是一再消瘦,变得无精打采,什么也不想做了。”
耳边是不是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你连学习都没学好,还想要去这里去那里!”
“看的这书有什么用,快去复习课本”
“别说这些没用的,作业写完了吗?”
当孩子想和你分享学校的逸闻趣事,你一边刷着手机一边一句“写作业”堵了回去;当孩子看到一本有趣的书想和你讲讲书里的故事,你觉得占用了学习的时间。
于是终于有一天,孩子在这种一再被拒绝的沟通中进入了青春期,你又对着他不愿开开的房门抱怨,这孩子怎么搞的,什么都不愿意说。
所以父母没有“看见”自己的孩子,他探索世界的步伐被捆绑了,他倾听世界的耳朵被捂住了,他内心的需求被压抑了。
4
放下焦虑才能专注快乐学习的孩子家长是什么样的?
首先,你要对快乐有正确的认知,是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是能够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引领者,而不是控制者。
其实我们生活中,学习成绩特别优异的孩子不一定快乐,学习中等的孩子又不断被剥夺快乐的权利。
无论孩子成绩处于哪个阶段,从未知到已知,从不了解到了解,探索答案的过程本身就是快乐的。
上个月我的女儿学校的牙签手工作业,我俩折腾到晚上十二点,满手的胶水,桥还是站不起来。我说:“妈妈不太擅长做手工,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第二个星期,她和同学们一起用数百根牙签,制作出了坚固美观的桥,孩子回来把手工摆在书架显眼的位置,特别有成就感,她感受到通过协作解决问题的快乐。
我也通过这种方式向孩子示弱,妈妈不是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但是妈妈愿意和你一起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带孩子逛街的时候,我会让她帮我算衣服的折扣,尤其是遇到满减活动的时候,是特别有趣的数学课堂。
新闻上有了热点报道,我会先描述事件,有所保留的说说自己的看法,听她的评论,然后再一起讨论,这就和书籍的阅读、读书摘抄一起形成了孩子的“资料包”。
很多家长急于提升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要求输出的时候,却忽略了输入的过程。
我买了一套曹文轩老师的文集送给女儿,我说:“妈妈上中学的时候最喜欢的书籍,买一套留作纪念”。有一天我看到她捧着《草房子》眼泪扑落落的掉着,被无声的故事打动了。昨晚,女儿拿着《意林》跟我说,妈妈,这篇文章我特别喜欢,也想分享给你。
孩子在分享中发现,在发现中主动分享。学习是有价值的,作为家长,要帮助孩子发现学习的价值。
家长的焦虑往往是希望自己对孩子的付出能够看到结果,和身边浮躁的生活一样,做什么事情都想快速的找到答案。
每个人最终拥有的能力都是依靠积累获得的。积累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
家长放下自己的焦虑,孩子也就会放下被焦虑托起的未来,没有焦虑才能够专注。
在《人类简史》中,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写道:
“我们以为自己省下了时间,然而,我们其实是把生活的步调加速成过去的十倍快,于是我们整天忙忙碌碌、焦躁不安。”
萨提亚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粒没有任何标记的种子。
做父母的最大的挑战,不是侦探更不是法官,要深入的观察孩子而不是刻意的塑造孩子。
“看见”你眼前的孩子,真心诚意地培育这粒种子,等着看他结出什么果子,还会觉得你的“恐辅症”无药可救吗。
借用李若辰书名中的说法:孩子,一认真你就赢了;家长,一走心你就懂了。
原创文转载请联系作者:apple_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