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http框架已经出来有一段时间了,之前有对这个框架做一些了解,但是不够深入,加上现在项目中全部用到的是okhttp的框架,所以打算自己对这个进行一次深入的研究,同时也可以通过研究这个弥补自己许多薄弱的知识点。
1.架构
整个okhttp采用了门面模式,client端通过访问OkHttpClient来对整个网络请求做处理,客户端可以不关心具体模块的内容来得到一个默认配置,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利用build模式来得到自己想要配置。整个流程采用了责任链模型,通过之前提到的拦截器的方式处理,各个功能得到了解耦。
2.流程
通过OkhttpClient和Requet生成一个Call请求,然后Call请求分成异步和同步的两种执行方式,两种方式最终都会通过拦截器进行发起请求,每个拦截器对应一个功能点,同时支持用户自定义拦截器,系统自带的拦截器的功能有重试,路由,缓存,网络,请求服务,最终完成了整个网络请求的处理。
3.核心流程类:
1)Dispatcher:
处理同步和异步任务,会有3个队列对任务进行管理,runningSyncCalls记录正在运行的同步任务,runningAsyncCalls记录正在运行的异步任务,readyAsyncCalls记录处于准备状态的异步任务。同步任务是在每次被调起的时候add到runningSyncCalls,finish的时候remove出runningSyncCalls。异步任务和同步大致流程一直,不过中间多了一些管理,在调用异步任务时候,会同时对runningAsyncCalls的size和当前异步任务的Host进行判断,如果小于设定的值,则会将任务加入到runningAsyncCalls中,并交由线程池处理当前任务;如果大于设定的值,则会将任务加入到readyAsyncCalls中,在finish时候再次作出判断,是否将readyAsyncCalls中的任务加入到runningAsyncCalls中。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这个线程池的设计,这里的线程池采用了SynchronousQueue这个无边界无缓冲的阻塞队列,目的是每次有任务来时都能及时创建一个新线程或复用空闲线程进行处理,这在多任务队列中是最快处理任务的方式。对于高频繁请求的场景,无疑是最适合的。当然,实际中如果有特殊需求,可以配置自己实现的线程池。
2)RealCall:
每一个请求都对应一个RealCall,采用链式调用的形式进行处理网络请求。整个拦截器的调用过程可以通过下图形象的表示。
3)RealInterceptorChain:
整个拦截器的链式调用的管理者,用于管理拦截链interceptors每一次的向下调用,同时会进行一些异常处理,判断是否为同一个链接,请求次数是否大于1次,确保下一个拦截器的存在以及得到的response是否为null,并连接了整个网络过程的数据传递。
4)RetryAndFollowUpInterceptor:
提供重试和重定向功能的拦截器,如果请求发生异常,则会进行重试,如果当前的请求需要重定向,则会进行重定向,这里对重定向做了20次的限制
5)BridgeInterceptor:
用于网络请求的request的header的生成以及结果response的解析
6)CacheInterceptor:
用于处理缓存,如果CacheStrategy中networkRequest和cacheResponse都为null时,返回504错误的Response,如果只有networkRequest为null时,则从缓存中读取数据并返回。从网络获取到Response后,如果cacheResponse不为努力且返回的code是304,则直接将cacheResponse更新后返回。最后,如果返回到response里存在body,则将存入缓存中。
7)ConnectInterceptor:
借助于前面分配的StreamAllocation对象建立与服务器之间的连接,并选定交互所用的协议是HTTP 1.1还是HTTP 2。
8)CallServerInterceptor:
用于处理和服务端的通信,首先将request的请求头发送给服务端,然后判断是否有body,如果有再将body发送给服务端,然后结束请求发送;之后就是读取服务端的数据生成相应的response返回,如果请求的header或服务器响应的header中,Connection值为close,CallServerInterceptor还会关闭连接。
4.核心模块类:
1)Platform:
这个模块的主要作用是针对不同android,jdk9,jdk7和8,jdk6的不同平台做适应性的类,主要提供了一些不同平台下,网络连接会用到的一些不同的类去连接网络。包括SNI,Session Ticket,android的流量统计等一系列针对不同平台不同版本做的网络策略。
2)Route和RouteSelector:
处理路由和代理,在RouteSelector创建对象时,获取并保存用户设置的所有的代理。这里主要通过 ProxySelector ,根据uri来得到系统中的所有代理,并保存在Proxy列表proxies中,默认情况下是只会有一个代理,除非自己设置ProxySelector去处理。给调用者提供接口,来选择可用的路由。调用者通过next()可以获取 RouteSelector 中维护的下一个可用路由。调用者在连接失败时,可以再次调用这个接口来获取下一个路由。这个接口会逐个地返回每个代理的每个代理主机服务给调用者。在所有的代理的每个代理主机都被访问过了之后,还会返回曾经连接失败的路由。利用RouteDatabase 维护连接失败的路由的信息,以避免浪费时间去连接一些不可用的路由。 RouteDatabase 中的路由信息主要由 RouteSelector 来维护。
3)StreamAllocation:
用于协调三个entry间的关系,包括Connections,Streams,Calls。从newStream发起RealConnection的连接查询,通过findConnection去查找是否已有连接,首先在连接池connectionPool中查找是否存在这个连接,如果已经存在,则返回存在的,如果不存在,再根据selectedRoute创建一个新的RealConnection,放入连接池中。最后尝试连接网络,连接成功后在RouteDatabase移除掉这个Route。
4)RealConnection:
用于建立网络连接的核心模块,如果有http代理,则通过buildTunneledConnection直接创建socket连接,如果没有,则通过buildConnection来创建socket连接,然后在是https协议的情况下,会去通过SSLSocket做一次握手,同时验证证书的域名和访问域名是否一致。
5)ConnectionPool:
连接池,用于连接的复用,默认情况下同时保持最多5个的最大空闲连接。每个空闲连接最多保持5分钟后会被关闭。首先会对目前在队列中的connection做一次迭代,如果当前的连接已经超时或者最大数目超过了限定数,则从队列中移除。如果有空闲连接,但是还没有超时,则返回剩余时间,线程进入wait状态,剩余时间完毕后再进行处理。如果没有空闲连接,但是有工作连接,则直接返回最大限定时间,时间到后再处理。如果都没有,返回-1,结束线程。
6)Cache:
本地缓存核心类,用来缓存返回的response,根据不同的缓存类型来确定不同的缓存策略,最后决定是否缓存到本地,默认是不会配置,配置后会以文件的形式,采用DiskLruCache的形式保存到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