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如同赶场子,忙活完那边,赶快转战这边。刚刚,终于抽时间补上了昨晚的课。说说今天的收获。
一、《益稷》
今天薛老师给大家对照着《夏本纪》讲的《益稷》。在我手中的《尚书》里,《益稷》并不单独成篇,而是《皋陶谟》的后半部分,但在有些版本里,它是单拎出来独立成篇的。为什么独立成篇呢?这是因为大禹向舜报告他在治水治国过程当中,益和稷辅佐他有功劳,立下了汗马功劳。这部分内容单独成篇不单独成篇,是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的不同。
二、禅让制变世袭制,公天下变家天下
说到益和稷辅佐大禹治理洪水与国家的问题,薛老师再次说到了他们三个之间的关系。
上学时期学历史,老师讲到“禅让制变世袭制,公天下变家天”时,那时候我总认为大禹的儿子启破坏了禅让制,夺得了大禹的位子。但是读到《夏本纪》的“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而后举益,任之政。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禹帝立为天子后,举用皋陶为帝位继承人,把他推荐给上天,并把国政授给他,但是皋陶没有继任就死了……后来又举用了益,把国政授给他。过了十年,禹帝到东方视察,到达会稽,在那里逝世。把天下传给益。服丧三年完毕,益又把帝位让禹的儿子启,自己到箕山之南去躲避。禹的儿子启贤德,天下人心都归向于他。等到禹逝世,虽然把天子位传给益,但由于益辅佐禹时间不长,天下并不顺服他。所以,诸侯还是都离开益而去朝拜启,说:“这是我们的君主禹帝的儿子啊”。于是启就继承了天子之位,这就是夏后帝启。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这部分内容时,方知道启得天下并非是从大禹那里继承来的,而是民心所向导致。大禹也实行了禅让制,只是皋陶早他而死,而益又没有牢固的群众基础。既然启贤,那么启得天下也不算是禅让制与公天下的制度毁在他手上吧。
可是今天再听薛老师讲《益稷》,却又有了反转剧情:“据说益与启有争夺天下的事迹,启赢了,杀了益,这意味着禅让制的结束,世袭制的开始。于是公天下结束,家天下开始。”
大禹的位置是怎样到了启的手里的呢?这里有两个不同的版本。哪一个才是真实的状况呢?我无法得知,但是我知道了不同于以往的知识。
三、处理国家问题的两条路线
《皋陶谟》和《益稷》里,讲到舜、皋陶、大禹在一起讨论治理国家的方法时,皋陶和大禹都进行了不同的言说。皋陶描绘了实行德政治国的重要性及蓝图,而大禹则从自己的亲身实践中说了建立功劳的现实性。皋陶和大禹两人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政治架构、政治哲学的两条途径,一条是内修帝王的德行,以九德以德治国,以德为先;一条是以具体的事功来解决这个国家面对的问题、存在的难题。他们一个是形而上的建构的整个政治体系、政治哲学,一个是形而下的处理具体问题。这是两种不同的治国路线。
跟随薛老师读史,真的是很有收获。在这里,佶屈聱牙的古文在薛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解中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