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A聊天,我说到B的父亲很心疼B,不像一般的父母不懂如何表达对儿女的爱,就用隔辈亲来表达。比如我们有了孩子之后,回到家都是父母心疼孩子,各种疼爱和呵护,而B的父亲则是对着外孙说:“看你把我闰女累的。”这样的父亲对女儿直接的表达自己的爱。
结果我讲了之后,A说:“B的小孩都不让她老公抱的。”
我愣了愣,一时没有反应过来。A接着说:“那这样A会很辛苦的,老公不抱孩子,A就要自己抱,孩子就拴到她身上了。”
A不断的表达对B的同情,听起来B的孩子从不让爸爸抱,B总是很辛苦。
我当时听着不太对,但是不知道哪里不对。脑海中想起B曾经说过,老公经常陪孩子,有时带着孩子去看打篮球,爷儿俩一看就是大半天,不是不带孩子的爸爸呀。
A后来又说到自己带着孩子出门时,A的老公也不爱抱孩子,多半就是她和婆婆抱。我终于恍然大悟,其实是A把内心的想法投射给了B.把自己的悲苦强加到别人身上以来让自己觉得心理平衡。
A后来才说为什么讲B的小孩不让B的老公抱,是因为有一天A看到B加班,后来B的老公来接她,A看到B抱着小孩,就问了B的老公为什么是B在抱小孩,B的老公随口说了句小孩不让他抱。
于是,就有了B的小孩不让B抱这个“结论”。
我接着又根据对B的了解,还原了这件事的真相:B是在十一前一天加班的,当天她老公不上班,就自己带孩子让老人提前先回家。B加班下班后,老公自己带着孩子来接B,这样可以一起回50公里之外的老家。接上B的时候,孩子一天没见妈妈,一定迫切想投入妈妈的怀抱,自然就让B抱了,而辛苦带了一天孩子的B老公难得松口气,自然当仁不让的把孩子交给B来抱。
这本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却被A扭曲看成是B的老公不带小孩,B是一个很辛苦带孩子的苦逼妈妈。
事实是A的老公在家玩手机,出门甩手掌柜,经常不管A的孩子,而A是一个比较懒又相对喜欢计较的人,她对老公这一行为非常不满,但是又没有办法改变,这个问题她不止一次的抱怨过。所以当她看到别的孩子被妈妈抱时,她自然就把自己内心的不满投射到别人身上,巫自认为别人家的孩子也是爸爸不照顾,这样的想法会让她内心平衡很多。
做为旁观者,如果不熟悉B,我自然就听信了A的说法;好在我和B相当熟悉,总算清楚了A的偏见。
而这类事情有很多,这样的事情还无关大碍,毕竟只是片面说别人的生活。但如果同样的偏见发生在了人际交往上,就会有人偏见的说另一个人的不是,她把自己认为别人不好的地方讲给另一个人听,或者把别人说的话按自己的意思“翻译”给第三个人或者第四个人听。
这样,误解就产生了。这也正是为什么要“谨言慎行”的原因。我自己大脑比较大条,曾经就莫名其妙就会被一些“有心人”把我说的话或做的事翻版后在主管那里请示,因为事实被扭曲,自然我的形象就是一个不好的形象,于是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深知自己被诬陷,主管听一己之见,我自己又懒得去解释,日子相当难过。
遇到这样的情况,就三种情况可以做:忍、狠、滚。
当然,还要远离小人,或者在不该讲的人面前多听少讲,特别自己的事和大家共同认识的人的事,尽可能少讲或不讲。一直被人粘,甩不掉的话,就学会闭嘴,要么只听,要么说些无关紧要的,比如天气呀、新闻呀、热点呀,尽可能让自己远离是非,这也是一种自保方式。不去伤害别人,也不要被别人伤害。当然,自己要先做到不八卦,才不会被人落下话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