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有位老师曾说:最幸福的事是毫无目的地读书。他大概不会想到,这句话令我至今记忆犹新。
这小结似乎来得有点晚,不过也没有关系了。读书于我而言,是最不需要“坚持”的一件事,因为只要打开来然后读下去就可以了。或许称之为“保持”更确切。除去那些不得不读的书,我也可以毫不惭愧地说,2017我也颇读了些书。尽管大多只是泛读,并没有深究,甚至读过就忘,还是值得做一个小结的。
相对专业的书读得比较少,主要是叶嘉莹谈诗论词的著作。行文(其实大多是经过整理的讲稿)非常流畅,迦陵先生学养深厚,因此文章既易读又有真知灼见,也常常别出心裁。我有时觉得自己很幸运,曾有机会在现场听讲。也常常想,若我老了之后能有她的风度和学识该多好。
刷完了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也算课堂笔记吧。这种上课形式、听课阵容不多见,能够延续下来,上了几年的时间,这已经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了。看完觉得自己应该去补课,而且要补很多课。
科普类:不算多,《基因社会》和《花朵的秘密生命》读起来不费劲,但《时空本性》就基本看不懂了。
心理学相关:武志红系列。《不正常人类研究所》。毕淑敏《心灵游戏》。剖析和自省。
最多的还是文学类,小说占大头。
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写于多年以前,但至今仍深深地打动人心。妞妞是不幸的,因为她在短暂的生命里承受了太多苦痛;妞妞又是幸运的,因为在如此短暂的生命里,她拥有如此深沉的爱。然而这个父亲越是深情,就越令人感到悲伤,结局也更令人唏嘘。毫不犹豫的五星。
萧红:《萧红经典全集》。之前有成见,一直未读,不曾料到《呼兰河传》是如此清新。
杨洁:《敢问路在何方》,细数了86版《西游记》的导演史,电视有多成功,拍摄时就有多艰辛。但快乐的时刻也是很多的。杨洁于此年逝去,而我在她逝去后才关注到她。
严歌苓和迟子建:作品故事性都很强。各有侧重。
李娟:她笔下的新疆,有着自然的严酷,也有着独特的淳朴、纯净、抽离以及乐趣。
昌如:《行者玄奘》。血肉丰满。我以为写到3了不起了,居然写到了4。
这一年看了不少外国作品。
毛姆:奇怪自己为何现在才觉得毛姆的书好看,毕竟十余年前身边的朋友就在看《月亮和六便士》了。全集尚未刷完。写人性的高手。似不可解细思又可解的人物。异域风情也为作品平添了魅力。《观点》和《巨匠与杰作》作为文学评论也一点都不晦涩。
阿加莎:对于侦探推理小说,我无意、也不可以赞叹其手法的精巧,但是情节往往能出人意料,而且注重对人性的观察和剖析,从而使之有了深度。然而我最喜欢的还是她的“心之罪”系列,无关犯罪,却拷问人性,引发深思。她的自传似乎比她的小说更精彩。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她的经历足够丰富。
东野圭吾:也是注重写人性而不是过程。我看书的速度简直赶不上他写书的速度。但被大众所喜欢所推崇的作品往往不是我喜欢的,我更喜欢他知名度相对低的某些作品。
肯•福莱特:世纪三部曲。情节引人入胜,可说是描绘了一幅战争年代波澜壮阔的画卷。主线是几个国家的几大家族、几代人在一战二战这个大时代下的生活。缺点也很明显,看了就知道了,不过瑕不掩瑜吧。
袁田译,凯伦•布里克森《走出非洲》。这个我必须把译者一并列出。不知原文如何,反正译笔实在太好,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