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天命
毫无疑问,命运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最琢磨不定的东西,无论怎样声嘶力竭,终究不能了然。有鉴于此,所以只能试着谈谈。
要谈天命首先要回溯到上古时期,毕竟人是从那时一步步过来的。古人对大自然有敬畏心,始终觉得天”能致命于人,于是就形成了最朴素的天命观,还是《易经》讲的好,一句“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把人的命运说的透彻明白,什么时候生、什么时候死、什么时候穷、什么时候富、什么时候病、什么时候康种种迹象,无非是天道变化的结果。
其实在甲骨文青铜铭文上,“受命于天”的刻辞不止一次出现,可见在夏或殷商时期天命观就已成形了,到儒家孔圣人的时候,这位饱学大儒对天命有着深刻地认识,早期胸怀天下,要轰轰烈烈干出点名堂,结果四处碰壁,五十岁恍然大悟,这命运之神真是厉害,于是怅然感慨“五十知天命”,孔老夫子不仅知天命,而且畏天命,他和弟子大肆宣扬“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与侥幸’,当然我们也不能断章取义,《孔子集语》记录孔子的话说:“故圣人君子深谋博学不遇时者众也,其独丘哉!贤不肖者才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他是说贤和不肖是根据才华来划分的,干和不干是由人自己把握的,至于机遇好坏还是生与死都是老天的旨意了,不愧为一代圣人,把人生这点事说的一清二楚,他主张服从天命的同时,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人的才华和努力是一回事,境遇和命运安排是又一回事。
仔细想想人能否成功,其实就是才华(能力)、积极心态、机遇这三样东西。现实社会,最可怕的就是没有能力才华却有很积极的心态和很好的机遇,这种人会对社会和他人带来灾祸。
说了圣人孔子的天命观,再来说亚圣孟子,《孟子.万章》上篇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意思是说没人让他干他干了这是天意,没人叫他来他来了,就是命,说明白点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是动物,人是高级动物,是动物就会冲动会膨胀,但是人自认为万物之中自己最贵,以自我为中心,这种观点最糟糕,其实宏观而言万物是平等的,对万物要有敬畏心,然而在进化过程中,人类显出了自己的优势,开始凌驾于万物之上,任意屠戮破坏,妄图改造自然,如果静心思索,怕是自掘坟墓。说这么多无非是想表达一个观点,天命无法改变。《孟子。尽心上》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这就告诉我们要安身立命。如今的社会是喧嚣而功利的,飞黄腾达者声色犬马为所欲为心神不宁,穷厄交困者愁眉不展惶惶不安,又怎能安身立命呢?
看看史书不难发现,在古代诸子中几乎都是相信天命的,御风而行的列子在《列子力命篇》中风趣的记诉了“力”和“命”的对话:力对命说:你的功劳不能和我相比,没有力人就什么也干不了,所以说我的功劳非常大。命哑然失笑,平静的说:彭祖智不及尧舜,但活了八百岁。颜回才华超过了其他人可只活了三十二岁,孔夫子德不比其他诸侯差,却在陈蔡遭难。商纣王的德行不仁,却坐上帝王之座。吴国季礼没能在吴国做官,坏人田桓却篡了齐国的政权。假如力能发挥作用又为何让彭祖寿颜回夭,孔子困而纣王帝呢?力听了命的话默默不语。这也充分说明在命运面前,人力太渺小了。即使不信鬼神的东汉学者王充,尽管一生反对迷信,可对于命运,始终主张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取道褒斜道,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初来乍到,粮草不济,先屯田练兵,待机伐魏。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贸然出兵。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诸葛亮不得不引诱魏兵入葫芦沟作战,并放火烧断谷口,欲大败魏将司马懿,未料一场大雨,魏军死里逃生。诸葛亮不禁仰天长叹: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连料事如神的诸葛亮都如此慨叹,可见天命难违。
可以说命运的无法揣度对芸芸众生来说都是一样的,不一定公平但无法改变,其实“人定胜天”的思想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不过是自我为中心的膨胀,终究会坍塌,还是我们的老祖宗聪明,实时提出了“乐天安命”“清净无为”的正确思想,乐天安命并非不思进取,而是要和自然和谐一体共存共荣,清静无为,就是说不要以人力随意干扰自然,如果以毁坏自然来贪图暂时的享受,那么离灭亡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