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安徽中部的一个小镇上,如果非要讲的具体点,哦,它是合肥特设的一个市级镇。但其实我不爱讲这话,因为也只是近些年间才划给合肥的。
我的家乡自古以温泉闻名,一年四季都有源源不断的硫磺温泉,故名“汤池镇”。可能现在已经算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温泉旅游景区了,但在我出生成长的90年代安徽并不兴小镇旅游经济,所以记忆里家乡长达十余年的贫穷是绝对真实的。在贫穷年代里食物匮乏且珍贵,人们对食物的感情是深厚的,并不像现在人这样随而便之,尝尽了世间美味也觉得不过尔尔。我家祖上三代都是农民,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童年时期可以说相当赤贫地活过好一段时间。正因为如此,好吃的吃过不多的我对童年记忆里的美味是绝对印象深刻的,甚至可以说是记忆里的“珍藏”了。
腌咸鸭
首先说一说咸鸭吧,其实我们那土话叫“盐鸭”(音译)。小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是要养鸡鸭鹅只的,鸡当然是来客或是过年的时候才杀的,鸭却不是的。鸭是拿来腌成咸货的,一次腌制存够一年的量,以后顿顿吃饭都能蒸上一点。一般是在秋天的时候杀鸭、腌鸭,因为春天鸭还没长起来,夏天气温高做咸鸭容易坏,冬天阳光又不行(腌好的鸭是要拿出来晾晒干的),所以只剩秋天了。一到这个季节,村子里、庄子里总会有货郎摇拨浪鼓的声音。对,我们那儿秋天有专门杀鸭的货郎,骑着自行车,车上挂个白麻袋,这是拿来装鸭毛的,手里摇着拨浪鼓,发出咚咚响的声音。请到家里来,管顿饭,一次十几只的鸭都能给你处理好。货郎杀鸭是不收钱的,只要把鸭毛给他就行,鸭毛是值钱的。说到货郎,我已经十几年没有再见过了。
小时候我家的鸭养的很好,因为外婆教过妈妈一个诀窍,可能也算不得什么诀窍吧,但是很有意思。鸭是水禽,河里、湖里的水产它们是爱吃的。我家鸭的饲料一直是米糠拌鸭菜(专门种给鸭吃的青菜)再加河蚌肉。以前河里、湖里污染不像现在这样严重,能捡到很大的河蚌,人也不爱吃这些东西,所以捡回来挑出肉喂给鸭吃是极好的。这样养出来的鸭,肉厚,油多,非常肥美,制作成的咸鸭连骨头都是香的!
腌咸鸭要选一个秋高气爽,阳光很好的日子,烧上一大锅开水,货郎杀好鸭后,立马烫鸭褪毛,货郎褪毛是粗粗的拔上一通大体上给你弄干净,但是深扎于毛囊的细小绒毛还是要自己用镊子一一拔除干净的,这个很费时间,要反复弄好几遍才能拔完。待鸭子光溜溜的一点毛都不剩就可以下缸腌制了。鸭子开膛破肚去除所有内脏和血污,先用粗盐里里外外的抹上一遍,稍稍等一会,粗盐吸收完后,再用细盐仔仔细细的均匀抹上两遍,最后放入缸内一层一层严严实实的码好并封上缸口。当然这可不算完,一个星期后鸭子还要拿出来起卤,晾晒干所有的卤水,再放回缸内,一般要起卤个两三次,大部分的水分才能晾晒干。之后就可以挂在家里通风的地方,随吃随取了。
安徽人做咸鸭,要么顿顿蒸着吃,要么拿来烧黄豆,我不爱黄豆,这里就不提了。咸鸭蒸着吃确是非常香的,而且下饭,我一两块可以吃上半碗白饭!可是吃多了就太咸了,下午要不停的喝水。后来我总算找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早上用咸鸭汤泡粥吃。米是家里种的新米,以前人种庄稼并不用很多的化肥和农药,煮的粥有一种自然的植物香气,而且又绵又软再配上油厚咸香的鸭汤,那滋味怎么说呢,请允许我用一句不恰当的诗形容一下,真真“浓妆淡抹总相宜”啊。
挖黄鳝
讲出来你可能不信,我小时候田里是能挖到黄鳝的,前面也说过了以前人种庄稼并不过多使用化肥农药。所以每到春天耕种的时候总有一帮小破孩提着小铁桶、扛着板锹跟在犁田的叔伯后面挖黄鳝。挖黄鳝是有技巧的,一定要眼疾手快,黄鳝会在田里打洞,藏在洞内深处,犁田的时候它的洞就会被暴露出来。你一看到,立马用板锹挖,不一会儿就能把它挖出来,只要挖出来了在光秃秃的田里那一身扎眼的黄,它可就跑不掉了。但你若是动作慢了,在没挖出来前它可能就钻到其他洞里去了,这样你可捉不住它啦。狡兔有三窟,狡鳝也有三洞呢。挖黄鳝是一个考验耐心的活,小孩子一般玩心重,没挖一会觉得无趣就又躲到田埂上看蚂蚁打架了。读书时总在书上,报上看到“来自大山里的孩子”这样的字眼,我那时想,哦,那我们是来自田埂上的孩子。当然我也不是每次都跑到田埂上玩的,记得有一回我跟着犁田的叔伯一直挖到了日落黄昏,那天我的小桶里有十几条黄鳝呢。回家后被我妈狠狠地表扬了一番,当然我也美美地吃了一顿。
我们那做黄鳝都是红烧。黄鳝剖洗干净后切成鳝段,锅内放入香油(家乡管菜籽油叫香油),待油热后,用干辣椒,蒜子,姜丝炝锅,再放鳝段煸炒,简单煸炒后加盐、生抽、酒等调味品,之后用少许水文火慢炖。好吃的红烧鳝鱼都是慢慢炖出来的,我尤记得妈妈炖的时候一屋子里都是浓郁的肉香味。炖好的鳝鱼又鲜又嫩,入口即化,好吃的不得了,再加上是自己的劳动成果,那天,我是真真开心啊!
摸螺蛳
螺蛳不是什么稀罕物,到处都有的,记忆深刻大抵是因为能吃又好玩吧。夏天的螺蛳最肥,有一年放暑假在街上看到别人拿脸盆装着烧好的螺蛳在卖,很香,当时就馋了。但我小时候确实家境不好,跟妈妈提了,她没说话。后来回家后,我妈问我能不能自己去小河里摸螺蛳,摸回来,她就做给我吃。(夏天是农忙季节,妈妈自己真的没有空的)我一听好啊,反正是放暑假,我又不爱做作业,刚好去河边玩。于是我拿着桶兴冲冲地就出门摸螺蛳了。临出门前我妈还特意交代我要摸长得像田螺的,但个头只有田螺一半大的石螺,别摸错了;还要注意安全,不要去水深的地方等等等。嗐,街上卖的螺蛳已经看过什么样了,再说人家都上二年级了,是大孩子了,小河里的水还不到我的膝盖呢!
家乡小河里的螺蛳有三种,一种就是妈妈让我找得石螺,跟田螺样子很像,但只有成年人的拇指大小,田螺可就大多了,嗯,比爸爸最大的大脚趾还要大一点,不过它是长在田里的。还有一种螺蛳很有趣,细细长长的,尾巴尖尖的,螺层很多,像一座堆出来的小塔,所以就叫塔螺。最后一种就是囊螺了,这种螺蛳可没有螺层,小拇指大小,淡淡的黄色,壳很薄,用手轻轻一捏就碎了。塔螺和囊螺是不能吃的。
一边玩一边摸螺蛳,凉凉的河水冲淡了夏天的暑意,我的心情那是相当美丽的。哦,对了,我还捡了好些空的贝壳,迎着阳光看去,每个小贝壳里都藏着一尾漂亮的彩虹,自然真的是很奇妙的。傍晚的时候我提着半桶的螺蛳,揣着一口袋子贝壳,兴高采烈地回家了。就等着妈妈做螺蛳了!
不过做螺蛳可是有讲究的,螺蛳拿回家不能立刻烧的,一定要滴几滴香油养上几天,这样螺蛳才能把嘴里的泥巴和脏东西吐干净,不然做出来的螺蛳会沙沙的,有泥巴。唉,我可大失望了,果然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眼巴巴地等了几天,终于要做螺蛳了。妈妈先将螺蛳用刷子刷干净,再剪去尾部,放入锅内用香油爆炒,加盐、辣椒面、蒜姜、酒调味,之后加水大火收汁,收汁完就可以出锅了。烧好的螺蛳用牙签戳着吃,又咸又辣,但真的很香,我吃的满头大汗,嘴巴辣的红通通的,第二天嘴里还辣!唉,果然吃太多了。
我在外面很久没有吃过螺蛳了,不过并不想。我想那位即使在农忙时节也依旧抽出时间那么麻烦地做螺蛳给我吃的女性;我想那个即使家里贫穷也想方设法满足我要求的妇人。嗯,我想母亲了,我只想我妈妈。
蕨菜、百花、马齿苋
写了这么多,好像还没有讲到蔬菜,寻常的蔬菜就不写了,大家都知道。写写家乡的野菜吧,这是我印象比较深的。
蕨菜,又名“小儿锤”,因状似小孩子的拳头而得名。每年到春天,山上会长出很多蕨菜,如果想吃尽管去采就好。但是采回来的新鲜蕨菜是不能洗洗就吃的,要用开水焯过晾晒成干菜才可以吃。新鲜的蕨菜苦而且很涩,味道实在算不上好,晾成干菜和五花肉一起烧倒是别有一番风味。
百花菜应该是汤池的特产了,只有我们那儿产。关于它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在我爱听故事的年纪里,爸妈和爷奶都给我讲过。相传唐僖宗年间黄巢起义军席卷全国,人民奋起响应。我们那儿山上的寨子里就驻扎着一位女将军,一直带领农民起义军和唐军英勇作战。唐军见久攻不下,便想出了围困之策,不久山上就断粮断炊了。女将军知道情况不妙,遂心生一计,命令将士遍采山上的百花嫩苗充饥,而将仅剩的军粮做成肉包子喂狗,狗撑死后扔下山去。围兵一看,这可了得,狗都能撑死,山中肯定屯粮丰厚,料想难以攻下,便撤兵解围了。后来人们为纪念这场战役的胜利,也为感谢百花菜的救命之恩,便将山寨命名为“百花寨”,称女将军为“百花公主”。
百花是一种树,春天的时候会开出一簇簇的白色小花,而百花菜正是取树木春天发出来的嫩苗,尤其以带着花苞的嫩苗为最佳。新鲜的百花菜用开水焯过就可以直接凉拌着吃,但是和猪肉一起烧味道最好。猪肉肥而不腻,百花极清香,好似一缕春风吹过的气息,这绝对算的上是一道珍品菜了。百花花期短,而且只有春天里才有,所以我们那儿人会在春天多多采摘,将其做成干菜备着,这样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不过干菜的味道可就大打折扣了。
马齿苋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菜蔬,现在人吃的少了。我小时候家里穷吃过不少马齿苋,不过我并不讨厌吃它。我妈妈做它很讲究,一般是在清晨太阳还没出来前就早早采摘回来,因为照过太阳的马齿苋会变酸,所以以清早带着露水的马齿苋为最佳。我家里做马齿苋都是用渣米粉渣着吃的。渣米粉是安徽的特色,用大米,小米,加五香(茴香、花椒、大料、桂皮、丁香)磨制而成,徽菜粉蒸肉就是用渣米粉做的。马齿苋渣米粉,米粉香气浓郁,马齿苋滑滑软软,其实我想我是爱吃的。
记忆里深刻浓郁的味道大抵就是这些了,我成年后也吃过不少好吃的,但并不像儿时那样欢喜,总归是长大了,不像小时候那般容易满足了。可能以前人对食物更加敬重,并且感情深厚也是原因之一吧。
束小宝
2017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