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冯骥才在《日历》中写道,记忆依靠载体。是的,一个国家的记忆,可能在一座城,一座城的记忆,也许在一群人,一群人的记忆,或许在某个角落——片树叶一封书信,抑或是一张卡片。
“老师,这是六年前您给我写的评语,搬家好几次了,我一直带在身边。”前两天家访时,因为六年前的学生拿着一摞卡片和一张单词纸,兴奋而又深情的对我说。
这个学生临近高考压力太大,我听说后抽了点时间去找她聊聊。原来她进入高三以来成绩不尽如人意,身边的老师同学都不看好,她自己又给自己施压,最终有些挺不住了。“老师,每次我感觉要崩溃的时候,我都会看看你写的这些话,回忆你讲课的乐趣,您跟我谈话的场景,于是我觉得自己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我拿过来卡片看了看,上面写着“厉害了,我的洋”,“我崇拜你,背单词如此又快又准!”
也许人在现实中找不到自我的时候,就会去记忆中寻求安慰,这不是逃避,而是自我疗伤的一种方法,那段闪闪发光的记忆,能帮助一个人走过一段又一段煎熬的时光。而这一段又一段煎熬的时光,又会成为他将来回忆中宝贵的财富,人不能完全活在回忆当中,但那些美好的回忆都是不可或缺的。《追风筝的人》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不记得那是何年何月的事情了,我只知道记忆与我同在,将美好的往事完美浓缩起来,如同一笔浓墨重彩涂抹在我们那已经变得灰白单调的生活画布上。
人,需要记忆。记忆都是一种美好的回忆,《根鸟》中青壶因为食用红山果而失去记忆,也失去了自己最初的梦想,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我相信经过岁月的沉淀,在一个人记忆中的东西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回忆中痛苦的片段是鞭策你前行的动力,美好的章节又来提醒你,放慢脚步,珍惜生活。
正所谓,人生苦短,需要遗忘;人生又太长,需要记忆。
(写完了,转给家访同行者,收到的评论。的确词不达意,等感情沉淀一下再重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