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和小朋友聊天,
小朋友说:妈妈,我有很多办法可以让自己冷静下来,比如:自己看一会儿书、玩一会儿乐高、聊天、跳几下……
我说:你的办法挺多啊。
小朋友嘟着嘴沮丧地说:但是我生气的时候,根本想不起来这些方法。
我说:噢,我好像也是诶……
关于情绪,你可能已经知道这些“官话”
情绪没有对与错
允许每一种情绪
情绪有积极的一面
情绪会来也会走
我们要做的不是永远不生气,而是在生气的时候让自己慢慢平静下来
你可能会这样想: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臣妾知道,臣妾做不到
生气的时候,瞬间回到解放前,啥也不想,就想发火
家长很清楚责罚、训斥孩子没有好处,但是每当看到孩子拖拉磨蹭时,火就蹭蹭往上冒,忍不住要生气。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情景:理智告诉我们不应该这样做,但是语气、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身体变化会出卖我们。这些都是在情绪影响下产生的行为。
有一次我对着孩子大声吼了几句,
孩子看着我说:妈妈,你生气了?
我矢口否认:没有啊,我没生气,我就是有点着急。
现在想起来也觉得好笑。否认情绪,也成为了我们掩饰自己的策略。
经研究表明,情绪系统可以在没有任何意识和认知参与的情况下自动做出反应,我们会在清楚认知到原因之前采取行动——这就是我们会在情绪爆发的时候感到头脑一片空白的原因,那个时候头脑并没有搜集足够的信息进行理智的判断,只是凭借情绪脑对突发情况做出了反应。
我们大脑的结构非常复杂,此处省略一万字。其中有一个重要的东东:
杏仁核:负责记忆情绪。
当我们遇到某一种情景,杏仁核会根据过去的经验,与当前情境进行比较,只要发现当前的关键要素和之前的经验相似,就会产生“匹配”的判断,使得人们似曾相识的情绪再次袭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道理都懂,但遇到具体情境和问题时,依然不假思索冲动行事的原因。
比如,在公司里,当有人质疑你的时候,你的行为模式产生的情绪是生气、愤怒,拍桌子摔门而去。回到家,当孩子对你顶嘴时,杏仁核进行了“匹配”,于是类似的情绪再次出现,你气不打一处来。
无论是身体层面还是大脑层面,可以看到情绪是我们整体的一部分,看不见摸不着,却在每天动态地变化,影响我们看待自己、他人、世界的方式。
传统对情绪的说法是:管理情绪,处理情绪。由此会有一个误区:情绪一出现,就要将其打倒消灭,或者将其反转。事实上,需要强调的是调节情绪,从强烈的愤怒降低到轻微的生气,这已经是阶段性的成功调节情绪。刚才的那些“官话”,每一条都能罗列一万字的依据,真正的修炼,还是需要刻意练习。
对身体的觉知
大白话:情绪出现之前的0.01秒,感受心跳有没有加速,身体有没有发紧,有没有面部僵硬……
方法:深呼吸、散步、看看某宝购物车
更新旧认知
大白话:比如,探究当有人质疑你的时候,愤怒情绪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害怕或者恐惧的是什么?重新对过去的经历进行梳理。
方法:记录下来这些情绪事件,如果有时间有精力,可以详细书写,一边记录一边发现自己深层次的期待。也可以选择重点记录:地点、人物、一句话事件描述、情绪的识别以及强弱。定期回顾这些记录,会很容易了解自己的情绪动态,哪些人或者哪些事件更容易让我们产生情绪。我看到有类似的APP出现,我还没有用过,暂时无法推荐。
强化大脑新皮层
大白话:学习更多调节情绪的方法
方法:看书,参加相关课程培训
作者介绍:郭珊,6岁男孩妈妈,正面管教导师候选,鼓励咨询师,游戏力国内首批育儿师,家庭教育指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