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一周忙碌工作的晚上,像个地下工作者一样瞒着家里小孩和老人,我陪着老婆大人刷了一场正在热映的《芳华》。两个多小时的青春文艺片,虽然没有预期的那么惊艳,但是绝对值回票价。不过,我毕竟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情怀的共鸣其实并不多,所以到家、洗漱、上床、入眠,整个过程并没有怎么挂念剧情。可是凌晨起夜之后,迷迷糊糊间突然动了要写点什么的念想,于是悲剧的在冬夜温暖的被窝里,越来越清醒,差不多花了整部电影的时间去回味银幕上曾经闪现过的难忘镜头。
自打拾笔写字以来,除了学校包场电影的观后感,正儿八经的影评,我从来没写过,而且几个月才去一趟电影院的我也远称不上什么发烧友,因此我这辈子大概无论如何也憋不出那些头头是道、鞭辟入里的专业分析了。在看《芳华》之前,我也曾快速瞄过几篇影评,有对比原著的,有分析人物的,有上升到阶级分化的,还有进行战争反思的。而谈及影片所谓的技巧、手法、流派,对于我这个站在门外的看客来说,就像一门没有接触过的编程语言,多少能从“Hello Word”的sample里看出点道道,但是要自己动手,真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但是,吃瓜的群众,总是不甘于做一个没有一句台词的死跑龙套,像我这么一个纯正的看客,都忍不住冲动想谈一点对剧情的观感,而且挖空心思要表达些不一样的东西。那么,身处影片之中的龙套,自然也有类似的“哗众取宠”的冲动,本文的“主角”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只是帅哥美女纠结情感故事的看客,但是他的作用却不可忽视,因为他是“乌合之众”的信念践行者,以他无比鸡贼的哗众行为,决定了两个善良的心灵从此再无芳华的命运走向。他的名字就是朱(猪一样的)克(看客)。
从严格意义来讲,朱克并不是《芳华》里的一个普通看客,因为他好歹是有几句台词的,而他真正哗众的表演,主要集中在三段,渐进式的断送了男女主角青春的芳华。
(一)
首先来看第一段,朱克作为一个70年代当兵的男人,竟然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嫌弃身为弱小女子的舞伴的汗臭味,这要是换做当下,毫无疑问是个在军营里被集体鄙视的死娘炮,而在影片中的那个年代,即使十年浩劫已经结束,这种嘲笑无产阶级品质的行为应该不是用“害臊”两个字就可以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的,但是,朱克不仅这么做了,还在女教官的指责下理直气壮的拒绝弥补对女舞伴的伤害,甚至带动了另外一位龙套跟从式的“伤口撒盐”。影片并没有交代朱克的家庭背景,但想必肯定不及郝淑雯、陈灿的显赫,群体领袖自然是没有他的份,那么是什么让他胆敢如此欺凌革命女同志?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大抵是他自认为掌握了舆论的风向,他知道自己“像馊了一样”的嘲讽一开,必然收获的是群众们爽朗的笑声回应。没错,事实果然如此,掌握着群体价值取向的他,开始无往不胜,政委的斥责,只是这个“集体”最后的遮羞布。从入伍第一天就开始的欺凌,积累到了这一刻,何小萍逃离的信念恐怕已经根深蒂固,唯一的留恋,只是心有他属的刘峰。
(二)
紧接着的是吃雪糕的群嘲戏,雪糕与西瓜没什么区别,价值观扭曲的围观者与笑贫不笑娼的民众其实差距也不大。一群彻底丢弃羞耻感的年轻人,用对权威的不敬,宣示着“舆论决定一切”的力量;用对“榜样”的不屑,展现着对另类若有若无的恶意;用“激昂”的笑声,裹挟着诸如萧穗子这样无力抗争的妥协派。而朱克,俨然已是一副群体领袖的派头,在声声附和中体验着高高在上的快感。一地鸡毛之外,只有两个被群体排斥的灵魂,挣扎着舞在一起。
(三)
在宛如隔世的文工团,青春、欢笑、时尚的芳华,似乎即将在刘峰鼓足勇气告白的那一瞬间达到故事的高潮,却被朱克轻描淡写的“致命”一击,直接从虚伪的云端跌落到现实的深渊。在这段没有交代“细节”的表演中,朱克撞见了刘峰与林丁丁那尴尬的一抱,当即他就略带夸张的用一句“腐蚀了活雷锋”把林丁丁“吓跑”。这个场面,除了当事人,见证的只有朱克和另外一个面目都不太清晰的纯龙套,但是,文工团迅速开始了“雷厉风行”的流氓式调查。原著里交代的是林丁丁害怕背上腐蚀榜样的罪名影响自己的前程,而去告发刘峰对她耍流氓,如果电影中冯导也是遵照原著,那么朱克阴阳怪气的那句话,的确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没有直接喊刘峰耍流氓,决不是因为他要袒护舍友,而是知道对群体认可的精神榜样泼污水,以他当时的影响力,响应者寥寥,甚至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而把火力对准招蜂引蝶的林丁丁,效果则恰恰相反。不过,冯导的处理方式却不是那么简单,保卫科干部威逼利诱的过程中,只是提到“她可是全说了”,这似乎并不是在描述一个被害者的控诉,那么,谁才是真正的告密者,不言而喻。为什么在这里,冯导进行了模糊处理,不得而知,像林丁丁这样一个会因为与摄影干事私会而在公开表演时误场的“情场高手”,会忌惮朱克的“腐蚀”两个字,要么是朱克上纲上线的告密本事林丁丁已经有所“领教”,要么就是冯导也认为原著的理由有些牵强,留一些空间让大家遐想表面一派祥和的文工团暗藏着多么险恶的杀机。作为刘峰的舍友,朱克平时享受的“活雷锋”式服务想必不少,然而,从开始的恐吓林丁丁,到翻案后一直置身事外,别说为“兄弟”作证了,他连最后的告别都没有。朱克以“集体正义”代言人的形象,用不沾一丝血迹的暗器,把对自己代表的群体有着碾压级道德优势的“异端”,彻底的驱逐了出去,至于背后的动机,留待大家去想象。
带着腰伤的刘峰,去了要干重体力活的伐木连,或许那里才是他的Family,除了没有那个让他心碎的女人。哀莫大于心死的何小萍,失去了最后的牵绊,有如无根的浮萍,以近乎“自残”的方式,选择让浪花送她去漫无目的的远方。剧情至此,主角们各自的归宿基本已成定局,不甘“平凡”的吃瓜群众,成功逆袭,用符合群体意识的腔调与行动,成为了主宰命运的力量。电影并没有交代朱克的结局,个人认为,能够精准把握周边人群的共同意识,审时度势表现自我,并排除异己于无形的人,早晚都会脱颖而出。不知这是乌合之众的福祉,亦或优胜劣汰的法则?
出色的影片,往往喜欢借古喻今,冯导拍《芳华》的用意,自然也不是怀旧那么简单。朱克这个小人物,并没有占据太多的胶片,但是却让我联想到反日游行中的U型锁,散播谣言打击对手的友商,利用舆论吃人血馒头的公知大V,有着厚实“群众基础”的诈骗村、拐卖村、制毒村。虽然,时代大潮已经向前奔涌了三十多年,但是,仍然有极少数情况,我们只能作为看客被动吃瓜,我们只能暂时妥协无法呐喊;不过,从乐观的角度来看,至少,我们有权利选择保持沉默、等待真相,我们有机会聆听各种声音、做出判断。而那一个个趁着群情激昂,摇旗呐喊、浑水摸鱼的跳梁小丑,就是现实中的朱克、牛克、马克、法克……
所以,对于现实中像朱克这样“难缠的小鬼”,最后,只能送给他三个字:芳草天,不要碧连。